首页>书库>有味的传统文化课(二)>第二章 1.2秦月汉光 (2)

第二章 1.2秦月汉光 (2)

第二,中央集权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秦王朝的中央集权从上到下有三个支撑点。第一个支撑点是皇帝制;第二个支撑点是三公九卿制;第三个支撑点是郡县制。这三个支撑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金字塔式的政治制度。直到今天,还有学者在吵架,那就是,秦始皇这制度,按学界术语,到底应该叫啥。大陆教科书的说法是: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什么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农民、封建帝王、封建军阀、封建知识分子、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封建商业、封建商人、封建主义、封建意识都来了。老百姓更是把它泛化了。谈恋爱时女朋友不让亲嘴儿,封建;父母不同意儿女自由恋爱,封建。总之,封建成了万金油,抹到那里都止痒。如果看钱穆老先生的书,你会发现诸多别扭,因为老先生书里时不时的出现“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之类的话。也就是说,在老先生眼里,秦汉之前的商周,行的才叫封建制度。封建封建,本意是“分土建国”、“封爵建藩”,对应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与此同时,也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相对应,“封土封臣”、“采邑领主”是也。咱们把真正的封建扔掉,重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封建。一者,搅和得西方人没法翻译咱的历史著作;二者,搅和得中国人也一塌糊涂。一些学者提议,循名责实,咱把始皇确立的制度改叫“皇权社会”、“专制主义社会”、“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君主专制宗法社会”什么的吧。问题是,封建社会这个概念的变异与确立始自于陈独秀,中间经共产国际和苏俄理论的影响、毛泽东的采纳与认定、郭沫若等马列主义史家的捧场,到今天已成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你说秦始皇之后的社会不应叫封建社会,他们跟你急。人多民傻,就从了他们吧。谁让他们封建呢?

下面说胡亥。

始皇统一后的十一年中,五次到全国各地巡游。平均每两年一次。这就是没有小喇叭黑板报、电影电视的坏处,每到一处只能刻立石碑,宣扬吃水不忘挖井人、始皇的恩情比海深云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回来时在山东病倒,赶到沙丘(今河南巨鹿县)时暴崩。可能是法家教唆的缘故,始皇的个人生活直到今天还很神秘。我们知道始皇后宫的女人不少,但是始皇喜欢哪个,甚至皇后是哪个(可能没有皇后制),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知道,始皇儿女不少,但具体有多少个,专家们还在论证,目前大略的说法是34个。但这34个孩子的母亲是谁,我们一概不知。目前我们仅知道,大公子是扶苏,据说人品很好;小公子是胡亥,据说人品最差。但父母爱幺子似乎是人之常情。秦始皇还算是人,自然不例外。这次巡游,就带了胡亥跟从。而大公子扶苏,早被父亲安排到北疆给蒙恬将军做监军去了。有人说,这叫发配;也有人说,这是有意栽培,增加接班的政治资本。不管怎么说吧,由于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更多的考虑是维稳,所以他们演出了此后中国历史上比较常见的一幕:秘不发丧!这是人治社会必然的结果之一吧,很容易给有准备的人制造机会。总之最终的皇位没给扶苏坐,反而是胡亥坐上了。

胡亥这个小王八蛋呢,太实在。

第一,即位时胡亥才21岁,但他多次跟赵高感叹,生命苦短,做人就应该及时行乐。有人认定,可能这孩子看见他爹日理万机的小样儿深受刺激所致。李斯为自身利益考虑,劝谏二世好好干,可是二世反而给他做起了思想工作:我听韩非子讲,尧坐天下的时候,住的茅草房,喝的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着件葛麻;禹治水时,累得大腿掉肉小腿没毛的。你说坐天下的人就是为了过这等苦逼日子,那他坐天下干嘛呢?脑袋被驴踢了还是被门挤了?再说了,治理天下的人,连自身都得不到好处,那他治个毛呢?总之我打算赐志广欲,长享天下,你给我好好谋划谋划。

第二,李斯没有谋划好,倒先把自己谋划没了,合家灭门,无一得生。赵高做了丞相,怕大臣们不服,搞了一次著名的行为艺术,史称指鹿为马。这次行为艺术中最可爱的配角当属胡亥,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毛病,却相信自己的心智惑乱了,在赵高的劝说下到上林苑斋戒去了。赵高这场行为艺术影响深远,意味着天下大一统了,专制开始了,社会真假不分了,指鹿为马从此成为中国历史永远的谶言!这一点,也许局外人看得更清楚。亨利·诺曼,英国著名的远东社会与政治研究专家,1890年来中国考察,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中,借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之口,对中国人的戏剧天分表扬如下:“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象中国那样言行不一致。整个帝国是由完美的伪装构成的。从皇帝到最下等的臣民,大家都宣称要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而这个国家的现实生活却与这一切完全相反。任何帝国法令都宣称要发扬各种美德,任何官方宣言在提到收取金钱时都会说这是为了实现某个高尚的目的。但是,几乎没有任何法院不颠倒黑白,也几乎没任何法院是正大光明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官员都不象中国的官员那样腐败不堪。” 也许觉得这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说得太客气,亨利在后头补充曰:“每一个中国官员,或许一千个中有一个例外,几乎都是说谎者,都是贼和暴君。这在欧洲可能受到怀疑,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认为这是事实。”

第三,在赵高的教唆下,二世愣是把自己剩下的32个兄弟姐妹全部解决了(扶苏提前解决了),一个没留。当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着兵马要杀二世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小伙子问:我可以见见丞相吗?阎乐说:不;小伙子再问:让丞相做皇帝,你做丞相,我就做个郡王行吗?阎乐说:不。小伙子继续问:万户侯行不?阎乐说:不。小伙子不死后:做个普通百姓行不?阎乐还是不!于是二世就over了。在位3年,终年23岁。

钱穆老先生多次强调,好的制度必得配上好的人事。可是,如果既没好的制度,又没好的人事呢?

论者一般鄙视赵高。问题是,赵高也是个苦逼人啊。第一,他是赵国赵氏宗族的遗民,赵国灭亡后被迁到了咸阳。赵高的父亲因犯法被施了宫刑,赵高的母亲被罚入宫为奴,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等一大群子女;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犯罪儿承担,赵高兄弟几个都被处了宫刑(有人考证赵高没有被处宫刑,他有女儿且长得高大威武,后世人把他当宦官是误会云云),入宫做了奴仆。试问这样的地位与待遇,他能成好人吗?不过这人好歹给中国历史创造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没有小鸡鸡的人,都不好意思做皇帝的。试看中国历史上多少宦官专权,但愣是没有一个人敢称帝的(日本是多少幕府将军没一个敢做天皇的),都是赵高同志带的好头,跟华盛顿给美国总统创造不得两次连任的先例似的。赵高本来也想做皇帝来着,穿着皇帝礼服搂着玉玺上了宫殿,可是突然发现宫殿要倒,吓得赶紧退了下来,又连试两次,还是同样的情景。赵高感到自己做皇帝,老天爷都不同意,于是彻底打消了算盘。现在看来,宫殿会倒,它只是赵高的心理幻觉,足见宫刑对人心理伤害之深,没有小鸡鸡,连皇帝都不敢做!中国皇帝宁有种乎?没种,但必须有小鸡鸡!

1.2.2汉业

(一)西汉大业

西汉(前202-公元9年),开国君主刘邦,末代帝王,怎么说呢,半路上杀出来一个王莽,于是一切over。

刘邦打败项羽,意味着:第一,一个楚国大贵族对付不了一个江苏小流氓;第二,刘邦励了全体中国人的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屁民也能做皇帝!

刘邦虽然流氓,但在中国流氓才能成事。中国事后出了诸多开国帝王,有些比刘邦还流氓。如果说刘邦是小流氓,那么后面还有大流氓。恕不点名,国家机密。

对于自己的成功,刘邦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一句话,老小子会用人。更准确地说,知道卸磨杀驴;不像项羽,没上磨先杀驴。

取得天下后,刘邦在人事上划了两个大圈儿。

第一,不折腾,兵民皆安顿。刘邦没有搞军转干,而是军转农,让士兵都复员回家,赐爵授田;解放奴婢,规定由于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流民战前的身份及私产,在回归故乡后,得到政府全面承认。跟后世某些帝王比较起来,小流氓还算厚道。后来干脆规定,当年跟随他入蜀、汉、关中的士卒终身免除徭役。

第二,分封异姓诸侯与同姓诸侯。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七个异姓诸侯。当然这些分封大部分是被逼的,或者说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因为这些将领大都拥兵据地,不封也不行。待刘邦坐稳了江山,当然会挨个铲除了(给人卖命打江山时,人家会夸你唯我韩大司令或者唯我彭大将军的,但是江山打下后,你们铁定就是反革命了)。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分封同姓王。及至刘邦晚年,分封的同姓王计有九个。临死前,刘邦又杀白马,拉文武大臣到太庙里喝马血酒跟他起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酒加了热乎乎的马血,但大家的心可能凉透了,敢情以后俺们不姓刘的,都没戏了。

下面说一下具体的汉家制度:

第一,皇权与相权有了切割。皇帝有个秘书处,下分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也就是掌管皇帝吃喝拉撒洗睡书写等事务。宰相有个秘书处,下设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分管全国政务。理论上虽然有切割,但实践上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不是东西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所谓的制度,向来要看人事。汉武帝时,感觉这宰相比皇帝还牛,于是开始削相权,同时提拔出身低微人员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这些人随时出入宫禁,参与议政。像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既得了皇帝宠信,还兼了侍中之职,具有参与宫廷决策的特殊地位,权势超过宰相,于是形成了所谓的中朝,又称内朝。中朝形成之后,皇帝秘书处的六尚之一,也就是尚书的地位日益重要,形成中朝的核心。武帝死后,接班的是小儿子昭帝,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宰相被撂得太远,外廷内朝自然要斗。一般是内朝权重,外廷权轻,一者内朝容易见着皇帝,二者大司马大将军向由外戚担任,外臣自然斗不起。就看皇帝何时成人,成人后是否有调控能力,否则乱事不少。比如王莽就是靠大司马大将军一职上的位。

第二,继承并广大秦制,中央行三公九卿制,地方行郡县制。三公是丞相(文官首长,后改称大司徒)、太尉(武官首长,后改称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御史大夫(监察首长,后改称大司空)。九卿是太常(掌祭祀)、光禄勋(皇帝总门房)、卫尉(掌门卫屯兵)、太仆(掌车舆)、廷尉(掌法)、大鸿胪(掌外交)、宗正(掌皇家族事)、大司农(掌政府经济)、少府(掌皇室经济)。至于郡县,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有十个至二十个县。汉代郡守称太守,地位与九卿平,都是年薪两千石。郡守县令由中央指派,但郡县掾属由本地人充当,由长官辟用,是谓辟署。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也就是地方政绩表,每年上交一次,称作上计。中央特派专员来地方搞调查,叫刺史,由御使大夫的副手御使中丞管理。同时,皇宫里还派有十五个侍御使,负责弹劾皇宫事宜及中央干部。两支监察队伍的意见,都要汇总到御使大夫那里,由他转报宰相处理。

第三,汉代的公务员制度比较有特色。汉武帝之前,能进皇宫当郎官的,属于高干(二千石者,也就是三公九卿等省部级干部)子侄特权。武帝创立太学制,规定,太学生毕业分两科,甲等者进皇宫为郎;乙等者回本乡为吏。此外,政府还有乡举里选制。一种是举贤良,地方民间、三公九卿、政府大僚皆可向中央举荐贤良人士,由政府策问挑选;一种是特殊选举,政府需要特殊人才了,既可以他举,也可以自荐;一种是举孝廉,政府硬性要求每郡每年都要推选出一两个孝子廉吏来,中国后来之所以出现二十四孝之类的极端故事,就是这政策忽悠得全国人民热衷上了行为艺术炒作!

第四,汉代的赋税制度是典型的轻徭薄赋。田租行的是三十税一,文帝时甚至全部免收田租历十一年之久。田租税归诸大司农,归属政府。关税商税归诸少府,属皇室经库。另外,眼见着商人越来越发达,政府眼红了,亲自下海,武帝时开始了盐铁专营。到昭帝时,政府财政大臣和民间商人代表还举行过特别的辩论会,形成了著名的盐铁论。人口税方面,小孩子也须缴纳。至于奴隶,更是须加倍缴纳(由其主人代缴)。

第五,汉代的兵役制度。汉代是全国皆兵,男人二十成丁,二十三岁始服兵役。兵役分几种,一种是轮流到中央作“卫”兵,役期一年。这是政府的中央部队,分作南北两支,南军守卫皇宫,北军守卫首都,所以“卫”兵待遇极好。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费用自理,役期三天,不想去,交三百钱可免。一种是在本地服兵“役”,凡属壮丁,每年秋天集合操演,为期一月,由地方军事首领郡尉掌管。以上都属义务兵。民间还有志愿兵,国家有事,自由报名,是谓良家子从军。兵役之外,是力役,成年壮丁每人每年替国家义务做工一月,称更役,若不想做,交两百个钱可免。前面说过,汉代的小孩子都得交人口税,至于成人,除了人口税,更得负担上述兵役力役,为了逃役,自愿卖身为奴的人很多。奴隶给主人打工,人口税由主人负担,生活反而胜过普通农户。政府眼看着大家纷纷翻身作奴隶去了,就加重奴隶的人口税。

第六,与民休息,清静无为;废秦法,顺民心。这一切,得到了官僚们的高度赞美,说他们的皇帝刘邦“拨乱世之反正,平定天下”,“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给人的感觉,“拨乱反正”都快成了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