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刚上完课的王前进接到了周华捎来的一副套袖,心里头酸溜溜的,对周华的思念,顿时如潮水一般,莫名其妙地涌上心头,五味杂陈,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有城里户口的,就到城里头去上班了,一个月拿着五六十块钱的工资。没有城市户口的,就只有去拼命地学习,考不上的,就只能在家务工了,种地成为唯一的生存方式。像王前进这样,能当个民办老师的,一来是有一点工资,二来还算是干着一个文化活,也算是村里的一个文化人,能让人看得起。但是,不管怎么说,比起城里的正式工人来,那是天差地别了,如果说,王前进对周华还有什么想法的话,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除了一副套袖之外,周华在给王前进的东西里头,还塞了一封信,告诉王前进自己进了棉纺厂,当了工人了,也回想了两个人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

眯缝眼老师不知什么时候就到了王前进的跟前,悄悄地在背后看了王前进手里的周华写给他的信,突然说:“哎呀,了不得呀,你同学在棉纺厂当工人了吗?”

王前进吓了一跳,就说:“你一惊一乍的,干吗呢!做贼似的!”

眯缝眼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哪里的?当了正式工人,那前途无量啊。”

王前进就说:“当个工人咋了?当个工人还有什么前途无量啊?”

眯缝眼就悄悄地对王前进说:“你是不知道,这个棉纺厂里面的东西多了去了,在棉纺厂当工人,有的家里头都有一两万呢。”

王前进大惑不解地问:“咋有一两万呢?哪来的那么多钱?”

眯缝眼神秘地告诉王前进:“他们厂里有的是棉花,有的是布头,每天下班,悄悄地拿点布头回家,日积月累,就积了不少东西,这可是个好单位呀。”

王前进说:“那哪行啊,这不就是偷吗,那还了得吗?”

眯缝眼告诉王前进:“现在都啥时候了,谁弄着算谁的,现在都包产到户了,土地都成个人的了,还这么保守啊,啥办法能挣到钱,就用啥办法,你傻呀,你。”

听到这里,王前进心里“咯瞪”一下子,那可不得了,这是犯法,我得嘱咐一下周华。

眯缝眼就对王前进说:“你去找你的同学,行是行,再是,我告诉你一件事情,你问一下,他们那里要不要棉花,如果要买棉花的话,咱把咱村里的棉花收起来,卖给他她的厂里,就能挣不少钱呢。”

王前进听了自言自语地说:“这倒是个办法,但是,收棉花也需要钱,没钱咋干买卖?抽空我先问问周华再说。”

在县城齐邹一中读高一的朱丽英,突然想起来要给王前进写一封信。

齐邹一中坐落在范仲淹幼年读书的齐邹县,1931年,梁漱溟在这里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同时建了“齐邹中学”,1959年就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风严谨,学风淳厚,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一流,多年来一直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但是,最要命的是,这个学校只有12个教学班,高一高二高三各4个班,文理科各2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一个年级才从全县招收200个学生,对于有40万人口的齐邹县来说,能考到这个学校念高中的,都是各村凤毛麟角的好学生、高才生,朱丽英就是从醴泉初中,一路过关斩将考上高中的,让四邻八舍羡慕不已。

这天晚上,朱丽英本来感觉不出饥饿,不大愿意吃晚饭,但又怕不吃夜里会饥困,就从食堂里打了两毛钱的豆角,吃了半块玉米面和小麦面和成的卷子,心里总隐隐约约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事情,反正就是疙疙瘩瘩不痛快。

这时,邻班的一个同学,拿了一只篮球,“嗤嗤嗤嗤”地跑了过来,朱丽英一看好像王前进的身影,便脱口而出:“王前进!”

打篮球的男同学,听到喊声停了下来:“你好,同学,我可不叫王前进,我是周猛,高二(1)班的体育委员,你呢?”

朱丽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对不起啊,看错人了,我是高二(2)班的朱丽英,你打球吧,我得回教室了。”

这时,朱丽英才明白,原来王前进才是自己心口上的那块石头,得赶紧回去,给王前进写封信。

说完,朱丽英急忙往教室跑,就听见打篮球的周猛在后面喊:“明天晚上来打球啊!”

回到教室的朱丽英打开了几张信纸,双手托着腮,在想:应该给王前进说点什么呢?

“王前进同学:你好……”

刚写了一行,朱丽英就不知从哪儿下手,应该说些什么。突然,朱丽英就想到,王前进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应该好好地复习一年,考上高中将来才会有更大的出路,想到这里,朱丽英的思绪就来了,接着写道:

“虽然这次考高中,你的成绩不理想,落榜了,但是,你平常成绩很好,家庭虽然困难,只要念好了书,就会有更好的出路,一定要加油,千万不要就此止步,将来你肯定会考上大学的,一定要继续好好地读书。”

写到这里,朱丽英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她实在想不起应该用哪些语言,来安慰王前进。朱丽英双手托着腮,两根手指之间还夹着一支笔,歪着头向窗户外看去。

突然,她发现窗户上有一个人影在晃动着。朱丽英仔细地看了看,原来是刚才打篮球的周猛。这时的周猛在冲着朱丽英摆手,朱丽英就看了看跟前的同学,犹犹豫豫地站起身来,走出教室,问周猛:“你咋上课时间到这儿来了呢?”

周猛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信封,递给了朱丽英,说:“你看,这是不是你的?我看到上面写着,王前进9三个字呢。”

朱丽英这才发现,她从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的一个信封,丢在了篮球场,被周猛捡到了,给她送到了教室。

这是一个普通的牛皮纸做的信封,是朱丽英花两分钱从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的,准备给王前进寄信用的。当时,朱丽英一边思考着怎样给王前进写信,一边在篮球场上散步,在遇到周猛的时候,说话的工夫,就丢在篮球场了。

朱丽英感激地对周猛说:“谢谢啊,我得赶紧回去上课了。”

周猛冲着朱丽英说:“好的好的,你去上课吧,有空的时候到篮球场去找我,我喜欢打篮球。”

周华自打进了棉纺厂,当了工人,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了,很明显,比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条件强多了。念书的时候,初中生一天三顿饭,是从家里带来的,用小竹筐背着,里面盛的是咸菜和窝窝头。

进了棉纺厂,成了正儿八经的纺织工人,一下子每月就有了固定收入,自己是国家正式工人,自豪得很。早晨和中午在厂里吃饭,厂里有大食堂,在食堂里吃的是白胖胖的大馒头,还有白菜炖肉的大锅汤,有时候还有炸油条。这条件,让周华感到了满足和幸福。

中午吃饭的时候,周华和纺织车间的几个小姐妹一起,端着一个铝制的长方形饭盒,去食堂里打饭,正好半路上碰见了大牛师傅。大牛师傅非常热情地问周华:“怎么样,厂里的伙食还可以吧?”

周华高兴地说:“很好,谢谢你啊,大牛师傅。”

大牛师傅也高兴地冲周华摆了摆手,说:“那就好,你快去忙吧,厂长找我,我去厂长那里有点事儿。”

批划宅基地的事情,让老百姓闹得沸沸扬扬。

明天就要采取抓阄的办法,批划宅基地了。这一天晚上,王前进的父亲王丰收才听说明天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心里就犯嘀咕:我儿子王前进初中也毕业了,今年已经16周岁了,很快就到了找媳妇儿的时候,我现在还住在胡同里头,一套旧房子,还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祖孙三代住在这样一个老房子里头,我得找村里,给我批一块新的宅基地,也给儿子盖上一座新房子,将来孩子好找媳妇儿。

想在这里,王丰收决定去找赵荣进说道说道。

刚迈进赵荣进家的门,王丰收就听见赵荣进家的堂屋里头有人说话,还有“叮叮当当”筷子敲碗的声音,不用说,肯定是家里有人在喝酒吃饭。

王丰收就这样进了赵荣进的家门,一推门,原来是村会计周一本和妇联主任竹花,还有两个村民,在赵荣进家里喝酒。王丰收一看,赶紧说:“我还真不知道家里有喝酒的,你们先喝着,我回去拿瓶酒来。”

赵荣进就说:“不用拿了,不用拿了,你快坐下喝点吧。”

王丰收心想:今天晚上,我到这儿来找他,是有事情的,我怎么能空着手来呢?就赶紧说:“你们先喝着,我回去一趟,马上就回来。”

说完,王丰收赶紧从赵荣进家里出来,说是要回家拿瓶酒,但是,王丰收家里哪有整瓶子的白酒?于是,王丰收拐弯走进了高家胡同,到了代销点里面,跟代销点里的刘老虎说:“你先赊给我一瓶桂花酒,我今天晚上有事。”

刘老虎说:“这一瓶桂花酒就是一块钱,你买这酒干啥用啊?挣这一块钱,你费老大劲了。”

王丰收就说:“啊,你甭管了,甭管了,你快抓紧给我吧,这酒我今晚有用处。”

从刘老虎的代销点里拿了一瓶桂花酒,王丰收就抓紧往赵荣进家里赶。

赶到赵荣进家里的时候,那几个人基本上就快喝完酒了,正准备上饭:“哎呀,你来得正好啊,抓紧喝一杯,喝一杯,咱们就吃饭了。”

王丰收就说:“我在家吃了,你们吃饭吧,我给四叔买了一瓶酒啊”。

赵荣进虽然喝了一点酒,脸上红扑扑的,但是,他也能看出,王丰收专门给他买了一瓶桂花酒,就对王丰收说:“买这干啥?这酒这么贵。”

王丰收就说:“正好有喝酒的,我就出去买了一瓶,你们能喝就喝了,不喝就放在四叔家里,抽空的时候来了人再喝”。

几个喝酒吃饭的人看着王丰收那样子,不像是放下酒就走,肯定是有事情想跟赵荣进说,就吃了一口饭,抹了抹嘴说:“我们先回去了,有事你在这说吧。”

赵荣进就嘱咐他们几个,明天早晨的时候,早一点上东坡,带上皮尺,带上早已砍好的那些木头撅子。再是,准备好抓阄的那些小纸团,抓了阄以后,就给用木撅子给他砸好边界,这块宅基地就是谁家的了,弄得清清楚楚的。

几个村干部一边走,一边答应:“行了,行了,您甭管了,明天早晨,我们早去准备好就可以了。”

就这样,那几个村干部一边抹嘴,一边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这时候赵荣进就问王丰收:“咋了,你来还有啥事啊?”

王丰收就试探性地跟赵荣进说:“四叔啊,有件事得跟你商量一下。”赵荣进说:“有啥事你直接说吧”。

王丰收挪了挪马扎,凑到赵荣进跟前说:“我听说明天咱们村里要划宅基地。”

赵荣进就说:“是啊,你有啥想法呀?你家里有宅基地。”

王丰收就赔着笑脸对赵荣进说:“您说的是不差,我家里是有宅基地,但是你看,我那宅基地在胡同里头,一共才二分多地,四间房子,我那小子王前进今年也十七了,初中毕业了,没几天就到了找媳妇的时候,你说在胡同里头那个小宅子,能找得着媳妇吗?”

赵荣进摆了摆手说:“那不行啊,你家里有宅基地就不能再划了,要不人家群众攀比,都找我,那怎么受得了?这一波划宅基地的,都是孩子长大成人了,快结婚了,家里又没有宅基地的。”

王丰收就跟赵荣进说:“四叔,您看这样行不行?孩子也大了,也快到了找媳妇的时候了,再说了,您知道我家的这个情况,俺三弟不是在县棉纺厂里当工人吗?他没有宅基地,他虽然是在县棉纺厂当工人,但是,户口还在咱村里,他回家的时候,还是住在俺那一座老宅子里,住不开啊,能不能以老三的名义申请一处宅基地?”

王丰收这一下子,给赵荣进出了个难题。赵荣进仔细琢磨了琢磨,说:“你王丰收心挺多呀,你说的这个理由,还真是能够考虑。”

王丰收一看赵荣进心里动弹了,就赶紧趁热打铁地说:“咱这么着,老三那边呢,我跟他说好了,叫老三要这个老宅子,你给我批个新宅基地,我给前进早晚娶媳妇用。”

赵荣进犹犹豫豫,还是没有明确地表态。王丰收一看,这是在等他给点表示呢,就主动地说:“咱这么办,老三回来的时候,我让他从棉纺厂里给你带上一匹布来,这样行了吧。”

赵荣进一听,好了,这下可以成交了,就说:“行,那你明天早晨去的时候,跟人家村里的那几个干部也说道说道,让人家知道,你是给老三申请的宅基地,再是,你明天批划完了宅基地,你得上县城跟老三说,别让老三不知道这事儿是谁给他办的,答复人情也不知道是冲谁答。”

王丰收说:“好好好好好,你只要能给他批这块宅基地,他肯定会高兴,你放心吧,布的事我肯定给你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