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201-280)名熙,汉献帝建安六年,出生于山阳郡高平县之西南,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一药贾之家。幼年时,随嗣父(大伯父)王赈生活于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历尽坷坎,饱经沧桑。15岁时,随族叔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到襄阳(时荆州治)居山都,开医寓。因善用艾蒿防瘟祛疫,而名重一时。几年后与表哥卫汎拜名医张仲景为师,见证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撰纂。因医术高超,王叔和与和洽、司马懿、曹真等军营大腕交往甚密。三国魏文帝时期,经和洽、司马懿举荐入太医院。魏明帝曹睿对王叔和甚为器重,破例将其提拔为太医院太医令。
利用担纲太医院太医令的便利,王叔和千方百计、殚精竭虑搜寻因战乱而散佚的《伤寒杂病论》书稿。在皇帝曹睿的支持下,王叔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流失于民间的《伤寒杂病论》大部分残稿汇辑成《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方》刊刻成书,传承于后世。中国首部针灸名著作者、晋代名医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评介了王叔和纂集《伤寒论》的功劳:“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宋代名医成无己、严器之在论述《伤寒论》时,异口同声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清代名医徐灵胎则称誉王叔和:“不有叔和,焉有仲景!”足以可见,王叔和对中华医学第一部经典《伤寒论》的贡献有口皆碑、有目共睹。
公元241年(三国魏少帝正始二年)前后,王叔和因寻找观看长安钟鐻铜人(亦称翁仲)而走失的夫人庞姝,寓居于弋阳郡西阳(今湖北省麻城市)。由皇宫太医院太医令到身居偏僻蛮荒之地的山民,王叔和仍不忘初心,不忘治病救人之天职,在开设“三不”(不取大利、不生妄心、不分贫富)医堂,收徒援业、福祉西阳黎庶的同时,对汉代以前的脉学体系、脉形标准、诊脉的病理病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首次确立了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即中医寸口诊脉的基本体系;首次确立了脉象指下标准;首次奠定脉名种类基础;首开脉象鉴别先河;首次总结了脉象临床意义,撰辑了中华脉学集大成之著《脉经》。
《脉经》成书于湖北麻城,福祉于世界人类。1700余年来,《脉经》以“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使人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至为详悉……盍其为书,一本《黄帝内经》,间有疏略未尽处,而又辅以扁鹊、仲景、元化之法。”(宋代林亿等校定脉经•序),而成为集中医诊断学之大成的开山之作。故而,王叔和被誉为中华脉祖、中医发展史上的功勋巨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