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胡同13号的宅院里,松雪堂内烛火摇曳。鹿鸣、千里寻真和宣仪安围坐在一起,静静聆听着千里寻真讲述那久远的往事,关于肃顺亲王孛儿只斤·阿尔斯楞与这座宅子的渊源。
当年,肃顺亲王阿尔斯楞初到元大都,这座中原城市的繁华瞬间令他为之倾倒。在他的记忆里,蒙古草原广袤无垠,放眼望去,皆是成群的牛羊和稀稀落落的蒙古包。而元大都却截然不同,鳞次栉比的房屋错落有致,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色服饰、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最让阿尔斯楞心动的,还是那一个个妩媚、水灵的中原女子。她们站在露台上,姿态万千,不经意间的搔首弄姿,便撩拨得这个蒙古汉子心痒难耐。那时的阿尔斯楞,哪里懂得这些站在楼台上的女子,多是青楼妓馆里接客的风尘女子。在他眼中,这些汉家女子的细腻、柔美和水灵,与蒙古草原上豪爽的姑娘相比,别有一番风情,让他沉醉不已。
很快,阿尔斯楞就成了青楼妓馆的常客。凭借着亲王的身份,他有的是钱财,出手极为阔绰。在众多的青楼妓馆中,他去得最多的是一家名为“醉红楼”的地方。这里,有一位名叫蓝蝶的姑娘,如同磁石一般,牢牢地勾住了他的魂。渐渐地,阿尔斯楞不再涉足其他青楼,也不再对其他姑娘感兴趣,他干脆包下了蓝蝶,独宠于她。
这蓝蝶姑娘,能让阿尔斯楞如此痴迷,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若论模样,蓝蝶的确是一等一的出众。她身着浅淡的橙红色长袭纱裙,质地轻盈,拖地而行,仿佛云霞飘落人间。外搭一件玫红锦缎小袄,精致的边角处缝制着雪白色的兔子绒毛,柔软而蓬松,更添了几分娇俏。一条橙红色的缎带优雅地围在腰间,缎带中间镶嵌着一块上好的和田美玉,温润光泽,价值不菲。在缎带左侧,还佩带着一块上等琉璃佩玉佩,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发出悦耳的声响。
她的一头锦缎般的长发,乌黑亮丽,如瀑布般垂落。用一支红玉珊瑚簪子,挽成了坠月簪的样式,发箕下插着一排挂坠琉璃帘,每一个琉璃坠都晶莹剔透,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更显她的妩媚雍容。雅致的玉颜上,画着清淡的梅花妆,那淡淡的梅花图案,宛如雪中绽放的花朵,为她原本殊璃清丽的脸蛋增添了几分诗意。褪去了姑娘时的青涩,已成为女人的她,身上多了一丝成熟的韵味,那丝丝妩媚,勾魂慑魄,仿佛能将人的魂魄都勾走。
若是在姑娘的时候,蓝蝶便已有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之貌,误落凡尘沾染了丝丝风尘后,却更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情,令一般男子见之,遽然失了魂魄。她那一对如星光般璀璨的水眸,灵动而明亮,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一丝丝的长发在风中微微飘扬,身上散发着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味,更是引得人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蓝蝶不仅容貌出众,更有一手精湛的琵琶技艺,还有一副婉转悠扬的金嗓子,且能歌善舞,才艺双全。阿尔斯楞第一次被她吸引,便是因为她弹奏的那一曲《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乃是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虽其乐曲的历史并非十分悠久,原为崇明派琵琶曲。关于这首曲子要表达的主题,历来并不十分具体。许多相关的文章在对此曲进行解题时,都只是模糊地称,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极深的艺术感染力。也有的文章认为,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充满了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着一定的渊源。《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出自马致远之手。这出杂剧讲述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在汉初时期,开国元勋大多出身布衣,而后妃、宫女也多来自微贱之家。基于这样的传统,汉朝的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每一位宫女的心中都怀揣着梦想,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未曾见过。
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宫廷画师毛延寿因为向王昭君索贿不成,便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得王昭君的相貌看起来比较普通。由于宫女众多,汉元帝只能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来挑选宫女。如此一来,拥有惊人美貌的王昭君便淹没在了众多宫女之中,未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不过,这只是野史传说,其真实性不足为信。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是因为“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在宫中,她过着冷清孤寂的生活,青春年华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悄然流逝。与其在宫中虚度光阴,不如远赴异域,寻求新的生活。所以,当听说汉朝的属国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时,王昭君果断地毛遂自荐。然而,皇宫内的生活虽然孤寂,但相对平静,而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李白曾有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甫显然对王昭君充满了同情,他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诗句,表达了王昭君出塞后的哀怨之情。而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昭君出塞并非坏事,还写诗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昭君出塞时,内心是否充满了悲怨情绪,后人已无法确切得知。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许并不复杂,并非如后世一些意识形态所强行解读的那样,是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的目的。
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下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按照匈奴的习俗,欲娶昭君为妻。在匈奴,父死后,子可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习俗,于是上书汉成帝求归。成帝敕令她可以不尊汉习而从胡俗,昭君无奈之下,只好服从。然而,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却有不同的说法,称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最终“昭君乃吞药而死”。难道历史上著名的“昭君怨”,就是源自这样的讹传吗?
宫女之怨,一直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汉乐府中有许多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玉阶怨》《昭君怨》《昭君悲》等。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描述后宫生活的诗体,名为宫词。唐朝张祜的一首五言绝句《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便是描述宫女生活的佳作,生动地写出了宫女积郁难遣的深怨。唐朝诗人王建、五代时后蜀花蕊夫人都曾创作过《宫词》百首,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日久生怨的生活状态。
然而,汉代宫女并非都充满了哀怨。西汉辞赋家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三千嫔妃和宫女,整天围绕着皇帝一人争宠,嫉妒之心自然难以避免。但汉代宫娥身材健硕,能陪皇帝骑马、打猎,宫内活动受到的限制也较后世皇宫为少。因而,她们即便有怨,本身也并非幽闷纤弱之态。
在汉代宫女中,也有不怨的例子。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汉代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她做得一手好汤圆,却每天都极为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她的诚心感动了皇帝,后来每年正月十五,汉武帝批准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还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宫,终于与家人团圆。
“切切犹闻忆旧年,黄沙淹没汉江山。
三千宫阙一家帝,两万韶音几个鸢。
泪雨无声皴白指,黄花送雁泣丝弦。
清风低诉些些事,昨月始从今日圆。
诉衷情·汉宫秋
宫汉章
花垂秋断自难安。
叹去时香残。
金风玉叶坠,乱乱乱、扰人寰。
清冷月,似姣容,照尘凡。
几丝伤意,岂止今夕,九月十三。”
当年,蓝蝶弹奏的那一曲《汉宫秋月》,曲调悠扬,情感深沉,仿佛将王昭君的故事、宫女们的哀怨以及大漠的辽阔都融入其中。那曲子当时就把阿尔斯楞听呆了,他一整夜都坐在“醉红楼”蓝蝶的房间里,舍不得离去。从此之后,他天天都来光顾,每次来了都要蓝蝶为他弹唱《汉宫秋月》。也许,是曲子里所描绘的大漠风光,让他想起了自己遥远的家乡;也许,是蓝蝶弹奏时那专注而深情的模样,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松雪堂内,千里寻真的讲述渐渐停下,烛火的光影在墙壁上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鹿鸣、宣仪安静静地听着,思绪仿佛也随着她的讲述,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元朝,见证着阿尔斯楞与蓝蝶的那段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