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鹿鸣探案>第一部第10章:凶宅余波

第一部第10章:凶宅余波

屋内的烛火明明暗暗地跳跃着,橘黄色的光芒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映照着鹿鸣、宣仪安和千里寻真三人的面庞。千里寻真缓缓合上手中那本珍贵的元史孤本,仿佛也合上了一段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一时间,屋内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三人面面相觑,谁都没有率先打破这份寂静,仿佛都还沉浸在那跌宕起伏、充满血腥与仇恨的过往故事中,难以自拔。

不知过了多久,鹿鸣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沉重与无奈。他缓缓站起身来,低声说道:“太闷了,我去后花园走走。” 说罢,他转身迈出厅外,脚步略显迟缓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尘埃上。

鹿鸣沿着院墙内的走廊缓缓前行,午后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然而,此刻的他却无心欣赏这斑驳的美景,脑海中全是13号凶宅那复杂而又血腥的历史成因。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想到了阿尔斯楞的残暴。作为蒙古亲王,阿尔斯楞在屠刀之下夺走了60多条无辜百姓的性命。在鹿鸣看来,一个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或许是职责所在,无可厚非,但阿尔斯楞所残害的却是手无寸铁、毫无反抗之力的平民,其行径之残忍暴虐,实在令人发指。更让他感到悲哀和愤懑的是,阿尔斯楞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竟然没有死在仇人正义的刀下,而是平静地自然死亡,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鱼仇的故事,同样让鹿鸣的内心波澜起伏。为了报两代人的血海深仇,鱼仇不惜耗费30年的漫长时光,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执着,确实让人敬佩不已。然而,鱼仇在复仇的道路上,却残杀了十几条无辜的性命。那日松的质问仿佛还在他耳边回响:那日松的妻子九人,连同府中其余十个蒙古人,皆是妇孺之辈,鱼仇又有什么理由以报仇之名,残忍地夺走他们的生命呢?这一切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源于蒙古入侵中原所引发的民族仇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像一个无情的漩涡,将汉蒙两族卷入了无尽的仇杀循环之中,冤冤相报,何时才是尽头呢?

鹿鸣曾在海外留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还在苏格兰场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视野。他的思想中本没有那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观念。可如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心想要追查的13号凶宅,背后竟有着如此错综复杂而又沉重惨痛的历史背景。这一段历史血案,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让他感到无比的震撼和痛心。

不知不觉间,鹿鸣走进了后花园。这个院子布局精巧,宛如一幅秀丽的江南水墨画,处处透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小桥下流水潺潺,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是从画中生长出来一般;草木郁郁葱葱,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曲径通幽处,每一步都仿佛能发现新的惊喜。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凝聚着营造者的心血和智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根据刚才千里寻真所讲述的资料,鹿鸣知道,阿尔斯楞为蓝蝶建造的蓝宅,也就是最早的13号凶宅,早在元末那场与假高明、白莲教相关的事件中,就已经被无情的炮火轰得灰飞烟灭了。那么,眼前的这座院子,应该是后人在原来的废墟上重新建造的。也难怪,整座院子里找不到元朝的丝毫痕迹,反而处处都彰显着明清两朝的独特风格。鹿鸣心中不禁泛起一连串的疑问:这究竟是明朝的什么时候,又是谁有着如此的财力和眼光,买下了这块饱经沧桑的地基,重新打造出了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宅子呢?而且,这座宅子为何又会再次陷入“凶宅”的怪圈呢?毕竟,这里曾经只是元朝的蓝宅,后来成为那日松的亲王府,那时并没有“13号凶宅”的说法。被人称为“13号凶宅”,必然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鹿鸣独自漫步在后花园中,不知不觉走到了小池对面假山上的那座亭子。这座亭子呈八角形,小巧而雅致,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这片园林之中。鹿鸣走进亭子,坐在石凳上,望着远处发呆,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此时,太阳已经渐渐西斜,一道金黄色的余晖射进亭子,给整个亭子和周围的景色都披上了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鹿鸣这才恍然明白,为什么这座小亭叫做“余晖亭”。

“你一个人坐在这里想什么呢?” 身后突然传来一个轻柔而熟悉的声音。鹿鸣不用回头,也知道一定是千里寻真。自从住进这宅子后,她对这座亭子似乎情有独钟,最喜欢的就是坐在这座亭子里欣赏风景,感受时光的流逝。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有如此惨烈的仇杀呢?这大概就是江湖上所说的冤冤相报吧。可究竟到什么时候,这种仇杀才能真正结束呢?每个朝代都有法律,也都有官府,为什么人们却热衷于私人之间的报复和仇杀,甚至不顾枉杀无辜呢?这个鱼仇,卧薪尝胆30年,没有去杀真正的仇人,却害死了近20条无辜的性命,他到底算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鹿鸣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困惑,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叹息。

“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还是一个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疯子?他的仇恨确实让人同情,但他的行为却又让人憎恶。” 千里寻真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走到鹿鸣身边,在他身旁坐下。她的眼神中也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随后,千里寻真换了一个话题,她望着周围渐渐被夕阳染成金黄的景色,问道:“这里美吗?”

“真美,在这余晖中,还能隐隐看到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怪不得叫余晖亭。” 鹿鸣由衷地赞叹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赏。

“你应该也想到了吧?” 千里寻真微笑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狡黠。

“想到什么?” 鹿鸣有些疑惑地看着她,脸上露出一丝不解。

“这里不是阿尔斯楞营造的蓝宅。” 千里寻真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肯定。

“我知道,那座宅子早在元末就毁了。不过,我还真不知道这是明朝哪位大手笔的杰作?你做了这么多功课,应该了解吧?” 鹿鸣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当然。” 千里寻真微微扬起下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为了弄清楚这座北平“名宅”的前世今生,她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整整一年的时间,她从最后一次案发开始,一路追溯到现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知情人士,几乎研究透了13号凶宅所有的过往历史。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最后这次案件的详细资料。可这些资料都保存在警察署,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千里寻真动用了各种关系,甚至托了不少人情,却都无济于事。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桩案子牵扯到了北洋政府的一位重要官员。当时的北平,正处于北洋政府的管辖之下。那时的中国,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政府,另一个则是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严格来说,那时还应该称这里为北京。不过,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28年,也就是十年之后,民国实现了统一,在张学良的主持下,北京政府易帜,北京也改名为北平。为了保持前后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便一直称这里为北平。

13号凶宅在1917年发生了最后一起凶杀案。当时,正值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在任。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然而,实际权力却被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控。黎元洪不甘心受段祺瑞的摆布,于是便形成了“府院之争”。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元洪驱逐,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之职。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了皖系总统徐世昌,又请黎元洪复职。但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手中并无实际权力,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而住在棒槌胡同13号的主人,国会众议长烈序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被人刺杀。他身中六刀,每一刀都仿佛刺痛了那个时代的神经,伤势严重,生命垂危。他的秘书楚越姜,身中一刀,当场毙命,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地面。

这起案件发生后,舆论一片哗然,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各大报纸纷纷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诸如“民国第一血案,众议长家中被杀”“棒槌胡同惊现新血案”“凶宅就是凶宅,13号幽灵不灭”等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无数老百姓的目光,让人们看得瞠目结舌,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对于这起案件,人们众说纷纭,猜测不断。有人说是南京政府派人刺杀的,认为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有人说是段祺瑞为了给黎元洪一个下马威,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还有人认为是江湖仇杀,是烈序章在江湖上得罪了什么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真相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所笼罩。而北平警视厅对此却三缄其口,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案件迟迟未能侦破,最后竟然不了了之,相关卷宗也被束之高阁,再也无人过问,仿佛这一切都将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千里寻真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沮丧,说道:“这案子牵扯的范围太广了,以我的身份,确实无权查看那些资料。”

鹿鸣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他知道,这13号凶宅的秘密,或许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而要揭开这些秘密,还需要更多的线索和努力,或许还需要勇气和智慧。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查明真相,让这一切不再成为历史的谜团。

此时,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后花园中弥漫着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凶宅那不为人知的过往和未来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