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王川的出生,并未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改变。日子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王老实依旧在田地里刨食,李氏则操持家务,顺带照看孩子。王川从小就显露出与一般山娃不同的性子。别的孩子还在泥地里打滚玩闹时,他就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看山路上往来的行商。那些背着货担、牵着骡马的外乡人,带来了山外的新奇玩意儿,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故事。

他不像父亲那样木讷,一双眼睛总是滴溜溜地转,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机灵。村里的老人都说,这孩子眼神亮,心里有数。有一次,王老实让他去村口的市集卖一筐刚采的香菇。那时候王川不过七八岁,个头还没扁担高,却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香菇摆得整整齐齐,还知道挑出几朵最肥美的放在最前面。

有个外乡来的贩子看他是个孩子,想压价,故意挑三拣四:“你这香菇太湿,柄太长,不值几个钱。”

小王川歪着脑袋,不慌不忙地说:“大叔,这香菇是刚从山上采的,带着露水才新鲜呢。您看这伞盖,多厚实,纹路多清晰,城里的老爷们就爱吃这口新鲜。柄长?您回去切了根,炒肉片,那叫一个香!您要是真心买,就给个实诚价,我爹还等着换米呢。”

一番话说得有板有眼,那贩子愣了一下,没想到一个毛孩子如此会说话,再看那香菇确实品质不错,也就不再刁难,按市价给了钱。小王川数着铜板,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回到家,把钱交给母亲时,李氏又惊又喜,直说这孩子随他姥姥家,天生有个“活泛”的脑子。

王老实看着儿子,憨厚的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但随即又叹了口气。这山里太穷了,就算儿子再机灵,一辈子困在这山沟沟里,又能有什么出息?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跟着商队去过一次昆明府,那繁华的景象,让他至今难忘。他心里隐隐有个念头,希望儿子将来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吃些苦,也比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强。

王川渐渐长大,十四五岁时,已经是个半大小子,身材瘦削,但眼神里的精光更盛。他不再满足于跟着父亲种地,一有机会就往山外跑,跟着那些偶尔路过的马帮伙计打听外面的消息。他听说北边的京城是天子脚下,繁华无比,只要肯吃苦,总能找到活路。

就在王川十五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年冬天,滇南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山路被封,村子里断了粮。王老实为了给家人找口吃的,冒险进山打猎,却不幸失足摔下了山崖。当王川和村民们找到他时,已经没了气息。

父亲的死,像一座大山压在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身上。李氏哭得死去活来,王川也悲痛欲绝,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了。处理完父亲的后事,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家徒四壁的景象,王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离开王家庄,去外面闯荡,挣钱养家。

李氏起初死活不同意,一个半大孩子,从未出过远门,外面兵荒马乱的,怎么能放心?但王川跪在母亲面前,眼神坚定:“娘,爹走了,这个家不能散。山里没活路了,我去外面试试,听说去京城做生意能挣钱,我哪怕是给人当学徒、扛大包,也能挣口饭吃,将来接您出去过好日子。”

看着儿子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李氏知道,这孩子的心已经飞出去了。她抹着眼泪,颤抖着手,从箱底翻出一个用油布包了好几层的小布包,里面是她藏了多年的几个碎银和一串铜板,那是家里全部的积蓄。

“川儿,这钱你带上,路上小心。到了外面,万事要忍让,别惹事,记得给家里捎个信……”李氏哽咽着,千叮万嘱。

王川接过布包,紧紧攥在手里,只觉得那小小的布包重如千钧。他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生活了十四年的茅屋和熟悉的山景,毅然转过身,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头也不回地朝着山外走去。

此时的他,尚不知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京城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多少波谲云诡。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走出去,为了死去的父亲,为了年迈的母亲,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个模糊而炽热的梦想。

滇南的山风,吹打着少年单薄的衣衫,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毅。他的脚步,踏在泥泞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走向了一个未知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而他人生的传奇,也从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序幕。只是他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当他带着十万两白银的财富,想要归乡时,命运会用一把伞,给他开一个如此惊险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