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日子过得辛苦而单调。张老板果然如李三所说,十分抠门刻薄。伙食是最差的,经常是窝头就咸菜,偶尔有点肉丝,还得看张老板的脸色。住的地方是铺子后面一个狭小的杂物间,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风刺骨。

更让王川难以忍受的是张老板的猜忌和苛责。他每天都要亲自清点货物,生怕学徒们偷拿了东西。有一次,王川在打包酱菜时,不小心打翻了一小碟样品,张老板立刻跳了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了半个时辰,还扣了他三天的“口粮”。

“你这败家子!这么金贵的酱菜,说打翻就打翻了!我看你是成心不想干了!”张老板唾沫横飞,“告诉你,在我这儿干活,就得眼里有活,心里有数,少给我毛手毛脚的!”

王川默默忍受着,把委屈咽进肚子里。他知道,自己没有资格抱怨,能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已经不容易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干活上,力求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

他天生就有个“活泛”的脑子,在干活的同时,也在偷偷观察和学习。他注意到张老板拨弄算盘时的手法,便在夜里没人的时候,偷偷拿出张老板不用的旧算盘,照着记忆反复练习。他留意张老板如何与客人打交道,如何讨价还价,如何管理货物,便默默记在心里。

有一次,老伙计去给一家饭馆送货,回来时账算错了,少收了几文钱。张老板正大发雷霆,王川却在一旁轻声说:“张老板,是不是那笔账算错了?我记得那家饭馆要了五斤酱黄瓜,每斤七文,应该是三十五文,您收了三十文,少收了五文。”

张老板一愣,拿起账本和收据一核对,果然如王川所说。他惊讶地看了王川一眼,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一丝异样。从那以后,他偶尔会让王川帮忙记些简单的流水账。

王川抓住这个机会,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分文不差,而且字迹也慢慢练得工整起来。张老板看了,心里暗自点头,虽然嘴上依旧苛刻,但对王川的态度,似乎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

学徒的生活是清苦的,但王川从未放弃过学习。每天晚上,等所有人都睡下后,他就会躲在杂物间的角落里,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或者点上一小截省下来的灯油,拿出那本从老家带来的、已经磨破了边的《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地抠。

他还把白天看到的、听到的商业知识记在心里,晚上躺在床上,就在脑子里反复琢磨。他想不通的时候,就会偷偷去问李三。李三在点心铺干的时间长,见识也多,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

“川子,这做生意啊,讲究个‘诚信’,但也得讲究个‘算计’。”李三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对王川说,“你看张老板,抠是抠了点,但他算账精,货物管得严,所以才能在这京城混下去。你要学,就得学他这个。”

王川点点头,把李三的话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当学徒,他要出人头地,要挣钱把母亲接到京城来,要让她过上好日子。

有一次,张老板让王川去给一个老主顾送一批酱菜。那主顾是个当官的家眷,住在西城的大宅院里。王川挑着担子,走了大半个京城,累得气喘吁吁。送到后,那家的管家验货时,故意挑三拣四,说酱菜的味道不如以前,想压价。

王川想起李三的话,不慌不忙地说:“管家爷,我们张记的酱菜,都是用最新鲜的菜,按老法子腌的,味道绝对有保证。您要是觉得这次的味道不对,是不是存放的地方受潮了?或者是天气的缘故?要不这样,您先留下,我回去跟我们老板说说,下次给您多送两斤,算是赔个不是。”

一番话说得有礼有节,既给了对方面子,又维护了自家的生意。那管家见他一个小学徒说话如此得体,倒是有些意外,也就不再刁难,按原价付了钱。

王川回到铺子里,把事情的经过跟张老板说了一遍。张老板听完,难得地没有骂人,反而沉吟了片刻,说:“嗯,你做得还行。以后遇到这种事,就这么办,别让人随便拿捏了。”

得到张老板的肯定,王川心里很高兴,也更有干劲了。他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积累经验,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目标。

然而,学徒的日子终究是艰苦的。到了冬天,京城下起了大雪,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王川身上依旧是那件单薄的旧棉衣,晚上睡觉,即使盖着两床被子,也冻得瑟瑟发抖。

有一次,他半夜起来上厕所,路过前堂,看到张老板的房间还亮着灯,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他好奇地凑到窗边,透过窗纸的缝隙往里看,只见张老板正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堆账本和银子,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低声念叨着什么,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那一刻,王川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看着张老板专注的神情,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是像张老板这样,拥有自己的生意,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

他悄悄退开,回到冰冷的杂物间,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窗外的风雪依旧呼啸,屋内寒气刺骨,但他的心里,却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焰。

他告诉自己,王川,你一定要挺过去,一定要学好本事,一定要挣大钱!为了母亲,为了自己,也为了摆脱这苦寒的学徒生活。

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还要吃多少苦。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放弃,不能退缩。在这繁华而又残酷的京城,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而他更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当他成为京城富甲一方的商人,决定归乡时,他用来藏匿十万两白银的那把油纸伞,其最初的灵感,或许就来源于这个寒夜里,透过窗缝看到的那堆白花花的银子,和那噼啪作响的算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