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青梅竹马>第4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4

第4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4

康树滋嘿嘿笑了,将烟锅儿在鞋帮子上磕磕,慢慢开了口。

“各位兄弟能来寒舍,也算是相信我姓康的。但话说回来,遇着这事我也没办法。”他说着扫了大家一眼,接着说,“可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在一块商量一下,或许还能想出啥办法。”

“就是就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再说康大哥还是保长,能跟上面说上话。”

“能说啥话,一个小小的区长杨三颠差点把我整死。咱如今是一条绳绳上的蚂蚱。”树滋给大家解释。

看着大家为难,思俭忽然说:“爹,我看就借给他们吧,人家可是有借有还的。”

康树滋瞪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避,大人说话有你插的啥嘴!”

思俭讨个没趣。媳妇麦绒听见爹骂思俭,抿了嘴暗笑。思俭退了出来。钻进自己的屋子。“哎,你不是当家了吗,这么大的事咋不参加了?”麦绒手捂嘴角,嘿嘿偷笑,气得思俭瞪了她一眼,“笑!再笑小心我捶你!”

“爹是让你学乖点,甭在人前出风头。”

他俩静静听着,想早一点知道大人们怎么决定。

只听前面屋子高一声低一声,一会儿又闷闷地没有一人说话,这样过了一个多时辰,夜也深了,大家才悻悻地离开康家,似乎并没有商量出啥结果。

思俭送走客人,进了爹的屋子,向他打听讨论的结果。刘氏说,“人家队伍来了,问咱借粮食,可人家又不是向咱一家借,咱先看人家咋弄。”

“咋弄?能咋弄!还不是王八看鳖,鳖瞪王八,有啥球办法。”

思俭说,“爹,要我说,人家要咱就少借些,权当给灾民捐了。”

“捐了!你这娃说话咋恁轻松,咱屋的粮食是弹弓打下的?”

刘氏说,“那你说咋弄,人家带着队伍,手里端着枪,不给得成?”

见说不下个结果,刘氏说,“那你们商量了半晚上,是啥结果?”

康树滋无奈地叹口气,说道:“唉!大家商量的结果,就是没结果。不给不行,走一步看一步,能少给不多给!不说了,睡觉。”

康树滋在家里开会的当儿,红军在乡公所也开了会,商量借粮的下一步对策。这是后来听彦娃说的。至于开会的人员、内容,开会的时间和长短,思俭不知道,只能肯定地说,红军开会了,一定要借到粮,否则部队就要断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眼见就要过年,这事拖不得。时隔一天,腊月二十八日,康树滋和上次一样,被红军召集进了乡公所,来的还是前天那些人,议题自然是借粮。

会上,那个张团长讲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讲了为了停止内战逼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冒着生命危险兵谏华清池,活捉老蒋于临潼骊山,后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斡旋下终于达成一致。张团长把当前的形势分析得透透的,参会者对国内形势有了重新的认识。许多人开始在下面戚戚楚楚,嘀嘀咕咕小声议论。这时,张团长再次把话题转了回来。

“还是我们前天跟大家说的,我们工农红军是人民的部队,为了全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转战陕北,如今又要跨过黄河去,奔赴抗日前线打鬼子。我们初来凤凰镇,这么多人吃饭,可不是一升一合的事。今天向你们借粮,日后自然会如数还给大家的。”

大家面面相觑,左右为难。可上面张团长讲的话句句在理,作为中国人,谁也没有不借的理由。

“大家在这里过着安稳日子,可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命都搭了进去。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拍着胸膛问问自己。”张团长依然滔滔不绝,苦口婆心。

这时,坐在张团长旁边那个黑瘦军官突然站起来,一拍桌子,脸有怒色地说:“我是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委王震。我们部队马上就没饭吃了,你们还磨磨唧唧无动于衷,如果再不慷慨借给我们粮食,我们马上要把老面皮揭开,立刻打土豪!”

王震简短的话语一下子镇住了大家,仿佛百鸟叽喳的树林里突然飞来一只鹞鹰。清静了一小会,下面又开始小声嘈嘈,人们又叽叽咕咕议论起来。

这时人群里挤进来一个胡子麻茬的老汉,六十多岁,人长得土里土气,身上也穿得破破烂烂的。大家见了,以为是个要饭的乞丐,台侧的杨三颠不屑一顾地说:

“你这老汉,没看见这里正在议事么?”

“看见了。”老汉看了一眼,依然往里走,操着一口山东腔低声说,“我听说你们在商量借粮的事。”

杨三颠一听,哼地笑了,“借粮属实,可这里是给红军借粮,你一个要饭的,还想跟红军抢吃的!”大家齐刷刷回头看着老汉。

“干爹!你咋来咧?”彦娃从另一侧跑过来,叫了一声,他边说边冲下主席台,疾步走到老很跟前。

老汉看着彦娃,笑着说,“彦娃,我昨儿听人说凤凰镇来了红军,跑过来看看稀奇。刚在听这位张军官说了,实在让人感动。”

老汉转向主席台说,“你们借,我也就借给一些。”

“老人家,你能借给我们多少?”记账的陶干事笑着问他。

谁知老人竟说,“你们看,康家堡康树滋可是凤凰镇的大户,他卖豆腐,我也卖豆腐,他今天能借多少我就借多少。”

一句话把康树滋逼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