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青梅竹马>第5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5

第5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5

老汉唤作夏收,本是山东人,还是大清同治时候,有一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回民起义,关中地界十室九空死伤无数,一时间人少地阔荒凉到无人耕种的程度。当时的锦屏县令焦云龙为了不让土地荒芜,一纸书信,山东老家的移民便接二连三拥来,客居锦屏这富裕之地。夏收就是跟着他老爹,迈着小腿一步一步从山东走过来的。他们来到陕西关中,落户锦屏一带。几十年眨眼已逝,老爹早已不在人间,当初的小娃娃也成了六十几的老汉。而夏收经过几十年打拼,如今早在这里扎下根基。他如今也以做豆腐为生,只是,他的豆腐主要卖给山后的同官一带,很少来凤凰镇的。若不是听村里赶会的人说凤凰镇来了红军,他也不会下山的。这不,他的豆腐担子还在场外墙根下放着。

夏收老汉突然出来,王震政委还不知他是干什么的。他一听到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汉是借粮食的更不敢相信。当听到彦娃说了夏收老汉的一些情况,感动得不得了,一下子从主席台跳下来,拉着夏收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彦娃既不是官,也不当兵,咋跟红军队伍的人这么熟,人们不知道,可他整天走动跑西喧荒唱曲子,人人是知道的。彦娃认识夏收老汉,还是老汉的干儿子,这些大家却不知根底。

王震政委对夏收老汉并不知晓,但对他的举动深深感动。再看看眼前这帮吝啬鬼,他气不打一处来。

“乡亲们,你们也看到了,就连夏收老汉这样的山里人都慷慨解囊,你们难道不如一位山里的老汉!”

康树滋真的没辙了,大家的目光都盯向他。他心想,这突然冒出的夏收老汉,自己并不认识呀,他怎么要跟自己比呢?这可把我涌到了风口浪尖。

没办法,还是思俭说得对,权当是捐给红军了。康树滋想着,咬咬牙报道:“我借十石小麦。”

彦娃给张团长大声报道:“康家堡康树滋,小麦十石!”

这时,场子村的卢念祖说,“我借小麦八石。”

彦娃念到,“场子卢念祖,借小麦八石。

就这样,那边报个数,彦娃跟着喊一下,不到半个时辰,居然借到百十石粮食。这时,台下的夏收老汉说,“我刚才说了,康树滋借多少我借多少。今天康树滋借小麦十石,我今天借小麦二十石,包谷十石。今天没给康老弟面子,请不要介意。”

彦娃也高声念道,“石马山夏收老汉慷慨解囊,借粮三十石,其中小麦二十石,包谷十石。”

“彦娃,你甭念了,我还有个请求。”夏收老汉笑着,又表示自己还需要大伙帮忙,“粮食在山里,我没法一下子运下来,希望部队想办法。不过请大家放心,我保证把粮食一簸箕一簸箕簸干净。至于别人借的还不还我不管,我借的就不还了。”

康树滋一下子没了面子,一脸囧红。最后,他把自己刚才报的数量改了,小麦二十石,玉米十五石,而且也向张团长许诺,会跟家人把粮食簸干净,亲自送到红军战士宿营地。

随后,张团长把大家的借粮数量一统计,大贾村王世华,邹村的张志信,卢家堡的卢长庚等三四十户,居然有五百多石。他工工整整写了借据,一家一户亲自送到每人手上。

第二天,部队派战士分别到各户去装粮,口粮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全部战士兴高采烈,忙前忙后,掌灯时分全部完成任务。

随后的半个月里,锦屏各地群众踊跃捐粮借粮,累计达到四千多石,纷纷从全县各地套着骡车推着独轮车一车车送到凤凰镇红军驻地。

1937年的春节,凤凰镇过得热热闹闹,好几年没耍的社火今年也耍了起来,尤其正月十五那天,更是热闹非凡。老鼓、高跷、秧歌、竹马……各种行头道具全搬了出来。

说到耍社火,彦娃可成了忙人。更让人惊奇的是,大家心目中那个不过日子,整天跑南走北的逛山彦娃,竟然还是共产党员。而且,在国共拉锯明争暗斗的日子里,他竟然给陕北的红军传递了很多重要的情报。大家还知道了,几个月前的西安事变的最初消息,也是通过秘密传递给陕北红军,得到上面的允许才爆发的。这时候,大家再也不敢小觑他养的鹁鸽,原来这些鸟儿,在彦娃的驯服下,也成了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

人们对彦娃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甚至觉得,他的能耐竟比财东康树滋还大。康树滋是靠种庄稼和磨豆腐过日子,彦娃是靠喧荒唱曲子看鹁鸽混光景,一年到头,没挣下多少钱的彦娃却比收成颇好的康树滋过得轻松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