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快活的彦娃成了给红军和老百姓穿针引线的角儿。再加上他能说会唱,简直成了活宝。他给别人化妆,也给自己装扮,踩着二尺高的柳木腿,扭着秧歌唱乱弹。他那个能行劲,简直就是个疯子,一会儿唱《屎巴牛招亲》,一会儿又唱《当兵就要当红军》。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人民来欢迎。指挥员战斗员是一样,没有人压迫人……”
当然,思俭也闲不下,他虽然性格内向,可那时碍于爹的威严,一背过他爹,他就成了天不收地不管的人了。再加之,逢年过节就喜庆几天,当爹的也不会过于指责。
康树滋不想当落后分子,他不愿出头,更不愿落后,平生只知中庸长久之道。为了暖暖人心,正月十五中午,他破天荒地招呼所有参加演出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一人一碗炖骨头。
这炖骨头可是凤凰镇的名吃,镇上本来开着一家专卖炖骨头的永丰食堂,是国民党部队解甲归田的张志新师长办的。康树滋本想让大家到永丰食堂用餐。可由于那里地方狭小,就和张师长达成协议,让他派食堂的厨子到康家的场院支锅开灶。
永丰食堂的炖骨头,还是张师长当年在南方时吃过的,回了锦屏,念念不忘,也就在凤凰镇开了食堂,专卖炖骨头。这炖骨头做法也十分考究,而且物美价廉,虽然比不过山珍海味,却在当地影响久远。
它首先选用猪的脊椎骨、四条腿,一头猪可用十斤骨肉,要求所有骨头上附粘瘦肉各半,而且四条腿骨必须先用火烧过再用。一切停当,用温水清洗两遍,入锅后加水至盖肉,水沸腾后捞起,再用净锅煎,加菜油三两烧煎,倒进用斧头砸碎的骨肉里,立即浇上酱油,放入料酒,一边搅一拌边用文火加热熬煮,待酱油渗入骨块后,将水加足,使水面没入骨头二三寸,放入花椒桂皮大香葱姜蒜等调料,再慢慢炖上两三个小时,肉熟透而不烂。若热吃,可直接用肉蘸辣子水水,还有以手当筷把肉吃净。骨汤可以做冻肉,也可以吃骨头汤煮馍。
食堂做炖骨头用小锅,而今耍社火人多,小锅咋行。自然,康家的豆腐锅派上了用场。一口六尺大锅用五块石头支起,里面居然能放三副猪全骨。永丰食堂的师傅亲自动手,张师长和康树滋就在一旁帮忙拉下手。
那边社火耍得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边早已肉香飘飞让人垂涎。社火刚一耍毕,战士们兴高采烈,还没卸妆就拿着碗筷凑到场院上,排着长龙吃免费的猪肉炖骨头。
这阵子,王震他们直接驻扎康家堡,除部队正常训练外,他们多次召集当地群众代表,举行小型座谈会,征求部队在军民关系方面的意见,讲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月十五的社火,又让红军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不少。以前隔岸观火的那些人,也渐渐对红军有了许多好感,甚至是刮目相看了。有人说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和当地老百姓建立良好的关系,说这就是鱼水关系,部队和老百姓谁也离不开谁。
康树滋也一样,他以前提防红军,怕他们打土豪分田地,把自己的殷实日子一下子拱手送给周围的群众。可经过一月多的接触,他觉着红军队伍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坏。至今算来,除过借给他们几十石粮食,再也没有什么损失。
开年后,红军将街东头老爷庙打扫干净,做了几个小黑板,开设了军民识字学习班,只要是村里的青年,无论男女都可以来识字班学习。说实在的,思俭虽然也能认几个字,可那也是小时候在私塾学的,上了多半年,由于河南刘镇华的军队围了长安城,八个月没有城里的消息,城外的河南兵又隔三岔五来凤凰镇骚扰,那个教私塾的先生受不了惊吓,啥都没要,趁一个月夜,背了铺盖卷儿跑了。
思俭没认下几个字,如今勉强能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还像老鼠咬了手。还好,简单的账务他能算,这几年跟了满仓卖豆腐,也淘得一些知识,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字书信。至于麦绒,别看她长得光眉花眼的,可她更是斗大的字认不得一个。
麦绒看着那些年轻的红军女战士,一个个齐耳短发,英姿飒爽,尤其那一身灰色军装往身上一穿,精气神全有了。她们许多人还没自己大,可她们能打枪能做饭,能写字能画画,自己除了在家做饭,孝敬公婆,啥也不会。她羡慕她们,也替自己感到自卑。一到人面前就羞得一脸窘红。
红军开了识字班,村里许多人都去了,有男有女,有大姑娘,还有几个像她这样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