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青梅竹马>第7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7

第7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7

麦绒也想去识字班,跟思俭商量,思俭说,“又不叫你卖豆腐算账,认字做啥,真要去,还不如让我去。”

“兴你去,就不兴我去!”麦绒不高兴,“我现在嫁鸡随鸡,难道你还怕我跟哪个战士私奔了?”

“再说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爹妈让我给你家续香火,你都不怕我不识文断字,到时给你家生一窝猪。”

“行了行了,睡吧,明天我跟爹说一声。”

“都大男人了,还跟爹说,那咱俩每天晚上钻被窝的事,你咋不跟爹说?”

“你咋说着说着就胡扯开了?睡觉!”思俭不耐烦了,转身吹了清油灯。

第二天,思俭还是把麦绒要去识字班的事跟爹妈说了。说这话时,爹正在吃早饭。刘氏一听,差点笑出来。她想,自从红军来了凤凰镇,你看村里的小伙女子,一个个张得能上天。红军在河滩练兵,他们围过去看,他们洗衣做饭,许多媳妇女子娃也跑去帮忙,好像来的这些兵娃子都成了他们家亲戚。别人去部队她不管,也管不着,可自家媳妇去部队,她却一定要管。

“麦绒,你不好好在家做饭,认啥字么!我一辈子不识字,不也过来了。你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给我生个孙子!”

康树滋见老婆话说到正向上,赶紧帮腔,正色说道:“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到今几千年,这世上倒有几个能识文断字的女人。既然已经进了康家门,就安分一些,好好待在家里。”

思俭不好言语,他一向跟父亲说不来,每次父亲一反驳,他就没话了。麦绒趁端空碗的当儿,小声说:“认几个字也没啥不好,人家部队的女战士才那么点儿年纪,都认得字。”

刘氏见麦绒顶嘴,气不打一处来。“我就说,这还没进识字班,就敢跟人顶嘴,到识字班去,往后还不把这个家翻了!不去,说啥也不准去。”

最后,还是康树滋发了话:“去就去吧,红军来了凤凰镇,咱康家不当落后分子!”

一听树滋发话,麦绒和思俭脸面上不敢有过多高兴,可小两口心里却乐开了花。他们仿佛遇到了开明的君主,走起路来恨不得脚下生风。

刘氏没辙了,只得顺了树滋的话说:“早去早回,让思俭没事了也过去看看。”

麦绒去识字班的事情,居然轻而易举就促成了。家里说通了,她去识字班的事就变得心安理得了。老爷庙里,关老爷身着绿战袍,左手捧卷《春秋》,右手捋着长须,威严高坐,让人总觉恐惧和敬畏。麦绒开始不自然,一来老爷庙就觉得怕怕,若不是旁边有许多做伴认字的,她恐怕早溜了。过了几天,渐渐适应了,反而觉得高大的关老爷成了监督大家识字的另一个老师,认字再不敢马虎。

在识字班,让大家学以致用。“柴米油盐、鱼水情深、抗击日寇、保卫中华……”他们认的字都跟生活息息相关,由简到繁,一天三五个,天天有新字。老爷庙外面台阶上,顺墙靠着几块认字牌,写着许多字词句子。空闲时间,村里的老人妇女也会围过去,聚在一起拉家常,看那些稀奇古怪的字。当然,不光老爷庙内外有字,街巷的泥皮墙上,这儿一排,那儿一绺,也用白灰刷了大标语,什么“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每一幅标语都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激昂奋进。

部队开始了全方位的抗日宣传工作,对村里的群众和学生教唱《大刀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冲冲冲,我们是抗日的先锋》等革命歌曲。年已经过去一月多了,大家仿佛还在享受着过年的气氛,忙罢农活,都跑到河滩上扭呀唱呀的。好像每天都在过年,都要耍社火。那阵子,只有部队的战士唱这些歌,如今,镇子上许多人都学会了。

两个月时间,麦绒就学了二百多个字,就连思俭也觉得比媳妇落后了许多。每天晚上,他们不再早早钻被窝了,而是成半晚上比赛识字,看谁写的字多。

麦绒除了在家做饭,在外学习,再没别的事,就去部队卫生班,帮那里的卫生员洗衣服,请她们讲故事。这群四川来的女子,个儿不高,精瘦干练,尤其那一口不快不慢的四川腔,像是有许多词句在口里打旋儿,需要绕一圈才出口。

女战士们的齐耳短发,和留着大辫子的麦绒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英姿焕发,一个娴熟娟秀。她们心里好像有笑不完的高兴,让人老觉得轻松快乐。她们给她讲长征路上的故事,给她讲如何推翻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麦绒想,这长征路上的故事人想得来,可她们说的三座大山,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女战士教她们要学会反抗,她就更加纳闷儿,身为农家妇女,在家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这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啥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