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青梅竹马>第10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10

第10章 凤凰镇·一九三七纪事10

这阵子,红军给大家进行军事教育,既开展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教育,又进行大练兵,准备参战的教育。

经过宣传,贫苦农民青年心都热起来了,他们又亲眼看到红军不打人,不骂人,帮助老百姓干活,是自己的队伍,都愿意参加,出现了争相报名参军的热潮。为这,红军还特意成立了“锦屏师”。到了四月,“锦屏师”的新兵又补充给红二军团的第四师和第六师。

思俭经常跟彦娃凑一起,听他讲喧荒唱曲子的趣事。彦娃真正是个大逛山,世上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不但跟他说山里的事,也讲红军的故事,最让他惊奇的是,彦娃竟然还是地下党员。前阵子知道这些事情,思俭羡慕得要死,这个整天嘻嘻哈哈的光棍儿,咋能是地下党?同时,他对彦娃刮目相看,把他当成村里的英雄,也对红军有了重新的认识。

麦绒忽然提出让他参军当红军。思俭开始犯难,难道麦绒的话没错。人家彦娃为共产党,为红军干了这么多年事,尤其前几年,国民党时不时来凤凰镇清剿共产党,可彦娃毫不顾忌,暗自为共产党通风报信。他简直不敢想象,若真出个岔子,彦娃就没命了。

思俭想到了许多戏里的故事。他想到人们口前常提的锦屏东北乡的王翦,他帮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劳苦功高无人可比,以锦屏战神的名号流传了两千多年。岳飞的精忠报国,杨家将的一门忠烈,还有那个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个一个皮影戏的角色在脑子里闪现,思俭越想越气馁,心里不是个味儿,难道人家一个小女子都能舍家卫国十二年恶战匈奴,他一个堂堂男儿身就这样龌龊,甚至龌龊得不如自己的媳妇。思俭觉得自己太窝囊,跟麦绒商量。

他悄悄说:“哎,如今大家都去参军,村里的小伙子几乎都去了部队。”

麦绒不理。

“若是我真的去了部队,你咋办?”

麦绒还是不理。思俭讨了个没趣,不再言语。最后,麦绒丢下一句话。

“去跟爹妈说去,你的事我不管!”

思俭听了,麦绒正话反说,这不是答应了吗。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跟树滋说,“爹,彦娃都参军了,村里大部分男人都参军了。”

思俭虽然一脸的委屈和无奈,然而康树滋还是一句话:“彦娃光棍一条,说去就去,天不收地不管的。你要去,先等我和你娘死了再说。”

思俭还想解释,见爹一脸乌青,一眼不瞅,觉得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否则可能火上浇油更落得无法收拾。可是,他的心不死,非得想个办法。

就在康家因思俭参军的事折腾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红军在红河滩召开了两次大会,一次让人热血沸腾,一次声势浩大万人空巷。

收过小麦油菜不久,部队向大家宣布,要清算年前借农户的粮食。时间选在六月初九,地点依然在乡公所。

已过了小暑,天开始热起来。这回来的人可多了,不但有当初的借粮户,还有四邻八乡的群众。一下子把乡公所的院子挤满了。还好,乡公所院内的几棵大榆树绿叶笼罩,外面热浪滚滚,这里却凉风习习,甚至连树梢的知了,也高兴地报告消息,今天红军给大家还粮喽。

三张八仙桌排成一摆儿,桌子后面墙上,贴了一排一尺见方的红纸,上面浓墨重写八个大字:粮食清算表彰大会。

大会开始,最先讲话的还是张团长。他首先向年前借粮的人家致了答谢词,并对半年来驻扎凤凰镇得到老百姓的热情接纳表示衷心感谢。随后,精瘦干练的王震政委站起来,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歉意。他说:

“各位父老乡亲,我王震首先感谢大家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感激和厚爱,再在这里向大家道声对不起。当初部队因粮食所困,我曾向大家讲了不该讲的话,为这事还被上级首长批评警告。今天,部队的粮食下来了,我们要如数给各位进行清还。请大家拿好各自的收据,一会儿就给你们结算。”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震得院子的榆树叶子唰唰直响,大家对部队首长的话语和态度表示理解。这时,张团长再次站起,给大家宣布了今天的清算方式。他说,部队有大米,有小麦,当初无论借的什么,都按这两样折算,如果哪家不要粮食,可以直接领现钞。他还说,借今天的场子,召开一次表彰大会,隆重答谢大家对红军的支持和厚爱。会场上的热烈氛围跟当初借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初人人战战兢兢,今天个个兴高采烈。

张团长手里捧着一张明细表,按借粮数量,由少到多一个一个念着名字。大家按各自所需,选择大米或小麦,相互礼让秩序井然。这边办完相关手续,那边,彦娃和一位姓王的排长就给大家派人派车,负责拉运。几户不要粮食的,部队按每石三十元折算,现场领钱。大贾的王世华当初借的十石小麦,就领了三百元钱,紫色的票子,五元十元的都有,他在手里攥了厚厚一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