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青梅竹马>第17章 嫂子4

第17章 嫂子4

熬到秋天,又下了几天淋雨,天刚炸晴,队伍就开拔了。他们不再叫红军,全都改称八路军。新整编的八路军去了山西,村里好几个小伙都参了军,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起军装背上枪,渡过黄河去打日本鬼子去了。

门墩继续给财东周三家拉长工,不知不觉又是几年,转眼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他的两个娃娃,一个六岁,一个八岁,兄弟门柱也十八岁,到了该说媳妇的年龄。

一个秋日午后,村里来了个四五十岁的过路客,他衣衫褴褛,心力交瘁,担着一副担子,担子前后筐子分别放着几个锅灶和衣物铺盖。一个十二三岁瘦瘦的女孩,手里捧一只破碗,挨家挨户沿街讨饭。女孩一双鞋早丢了,精脚片儿踏在地上,脚上的茧子盖住了伤疤,让人寒碜得不忍心看。

那汉子来到康家楼村外,恰好碰着门墩。他向门墩讨饭食,门墩为难地说,“好我的叔,你到我家讨水倒还有,要讨饭可就难为我了。”看着他们失望的表情,门墩又说,“要么你们到西边村子去吧,财东周三兴许能给你留口饭吃。”老汉没要到吃的,还对门墩千恩万谢,挑着担子往西村去了。

第二天,门墩在财东周三家还真碰见了昨天讨饭的父女俩。他也姓周,叫增寿,听说是从河南郑州逃难来的。河南那边黄河决口,大水淹了好多地方。老百姓没法子,一个个背井离乡四散而逃。增寿一家三口沿着陇海铁路一路向西乞讨而来,两月前,在河南灵宝,老婆饿死在半道上。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过了多少村子,父女俩来到了凤凰镇。他一到锦屏县城,听说凤凰镇财东周三人好,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善人,便打消了北上同官的念头,决定在凤凰镇碰碰运气,希望找到个落脚点。

财东周三听说增寿能做豆腐,心想着自己的豆腐坊正好缺人手,也算是请了个长工。于是,他把周家父女安顿在康家楼东北角菜园子居住。

门墩觉着周家父女说话跟唱戏似的,偶尔还会来园子跟他们拉家常。一来二去慢慢熟了。增寿四十出头,女儿今年十三,唤作巧儿。巧儿虽然长得精瘦,可她聪明伶俐,说话嘴甜心细,干活儿见啥会啥,难怪她叫巧儿,好像“巧儿”这名字天生就应该是她的。

增寿和门墩在豆腐坊干活,珍珍偶然会让巧儿到家里和孩子玩耍。不到两个月,他们已十分熟悉了,而且,两家虽然住在两个村子,却亲如一家。

巧儿聪明伶俐,心灵手巧,是个不可多得的姑娘。珍珍见了她一下子亲切地像碰见了娘家妹妹。她忽然想,这门柱和巧儿年龄相仿,不如跟她爹商量,给俩娃定个亲,等过上几年再把巧儿娶过来。她还没顾得跟门墩商量,门柱却被拉了壮丁。

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多年,晋察冀、鄂豫皖,全国各地掀起抗日热潮,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老百姓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生活,日寇的嚣张气焰变成了穷凶极恶变本加厉的报复,我们的正义反击虽然取得节节胜利,可是战争的胜利却总是用鲜血换取,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与大量战士牺牲共存。为了弥补兵力和军需的严重的不足,国民党当局积极动员大家当兵打日寇,却几乎没有效果。于是,中央军便派人到处“抓壮丁”。那些借着抗日的招牌投机取巧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地痞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大发国难财,他们乘机买卖壮丁、敲诈勒索、鱼肉乡里。谁只要能交钱即可免除兵役,如果家里不想出人的话,就得交粮食。可是当时人们生活普遍贫穷,哪里有多余的粮食,于是,一批批穷苦人家的年轻人就被抓去当了壮丁,很多人从此没了音讯。

民国三十三年腊月二十日,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天谁也忘不了。

这天下午,天快擦黑了,门柱从财东周三家往回赶,在距离康家楼村不到一里的地方,他突然被几个人围住。门柱不知咋回事,正要询问,还不等开口,就被那些人五花大绑。他被押到了凤凰镇乡公所,才知道这些人是锦屏县保安团的,他这是被拉了壮丁。

听说要将他们凑上八九十个,然后一起押到西安集结,东出潼关开赴抗日前线。门柱想,那年红军来时,鼓动大家参军,村里去了那么多人,如今也不知一个个咋样了。目前这情况跟当年差不多,如果去了,或许还能打听到他们的消息。既然如此,还不如乖乖地跟他们走,权当混口饭吃。可一想到糊里糊涂被抓了,连跟门墩和嫂子道别的机会都没有,心里又着实委屈。晚上,他听被抓的几个人说,抓了不怕,大家只要有眼色,在路上可以伺机逃跑。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真实,他们还举了许多成功逃跑的例子。门柱成天在财东周三家做工,很少注意到外面的情况,听他们谝得黑籽红瓤,丝毫没有恐惧的神情。门柱听得将信将疑,他更没想到,门墩为了他,正急得在街道里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