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天,真的有人来打听郑发富在不在家?舅哥告诉他们,郑发富出远门经商去了。

来人逼问:“朝哪个方向走了?找么事人?”

舅哥说:“他说去找一个叫三子的人,我们也没问。不知道朝哪里去了。”

来人里里外外搜索了一遍。就两间小茅屋,除了一些坛坛罐罐,根本藏不住人!他们见真的没有郑发富的影子。就恶狠狠地说:“要是他回来,不告诉我们。杀你们全家!”

舅哥吓得连连应声:“是!是!他回来一定告诉你们。”

来人凶神恶煞地瞪马成才一眼,不甘心地走了。代妹和哥哥一商量,心中反而高兴。有人来逼问,说明郑发富没有遇到危险,安全地跑了。老娘双手合十,口念阿弥佗佛不止。

古镇的地理位置可说是风水宝地。真正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处。它是数十万年以前,地壳经过重新组合,被大水冲积成为一个大平原。组成长江中下游平原,松滋县志上称它为桑落洲。古镇及附近村镇的人都称它为洲上。洲上单归松滋县管辖的,有十八万亩上好的兼沙兼土耕地。

洲上连绵几千里,上接湖北,下连江苏。站在大平原上,心旷神怡,眼光开阔。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且土壤肥沃,撒子成金。成为湖北、安徽、江苏三个省天原大粮仓。和棉花、杂粮生产主要基地。

它唯一缺点就是怕发大水。为此,道光14年(1834年)由黄梅赖知县倡议,修建围堤。经费由赣、皖、鄂三省摊派。

长江边地段叫南堤:它上接初江堤,下至泾江口堤。清光绪11年,(1885年)松滋县县令孙葆田督修泾江口堤。清二十七年被水冲塌。又于外建御德江堤,与南堤为复堤。民国二年,外堤又被长江水冲塌,知县邹本德督修南堤,故又称邹公堤。

泾江口堤,上游位于老洲头,是明初石良为朱元璋运送军粮所开。三千人一晚上开的三十里泾江堤绉形。

顺冶五年(1648年)曾堵塞,康熙初年复开。

光绪11年,堵港成堤。堤长几千米,又名护口堤。上接泾江口,如一条巨龙。当时,有一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处,曾说:“这条堤是条卧龙,百多年以后,这条堤霸之内要出朝中一品大员。”

古镇人听后,似信似疑。年年农闲,当政者就派人巩固修缮此堤。以保住几千万人口的平安,及硕大粮仓不受侵害。

古镇座落在长江下游,离江口镇七八里的一条坝子上。古镇是由石良开河挖土堆积建起来的,以后再慢慢有人加固。(明以后朝代,几十万人年年代代堆积起来的坝子。)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坝上慢慢有人建起了房屋,开始有买有卖,形成了一条热闹的街道。

连接江口镇的,是石良开的长河。源头接着江口镇堤下面渗出的长江水,底下直通百子洲。百子洲外有港口直通与湖北相连的龙感湖。河长三十余里,宽五六十米,中间大约深三四十米罢。它的上头有活水流进,下游有活水流出。一年四季,鹅、鸭成群。鱼肥虾壮。碧悠悠、清亮亮。只要是古镇出去的人,或经商、或求学、或做官,无不思念家乡那河活水。

经过几十代人努力,古镇的房屋就很可观。有钱的飞檐翘角,青砖到顶。一进几重,中有天井。门前有石狮,显示富贵。

无钱的搭个草棚,也是温暖的窝。有钱的购房置地,成为大财主。无钱的就到外面学成各种手艺,回到古镇一样谋生,养活妻儿老小。

久而久之,古镇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东、南、西、北、四条街道。东西走向的街道是商人及各色手艺人集居地。街上由麻石条铺成,当时修理街道的还考虑到,修建了下雨天出水的下水道。顶西边及北边都是财主及他们雇工居住的地方。工、农、商、贾都按各自的生活方式过着自己的日月,互通有无。

赵四爷家是古镇数一数二的大财主。拥有良田几百亩,平时就请了十多个长工,忙时又添几十个短工。忙完了春种秋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就等着过年了。

赵四爷的堂客赵齐氏,是一个家境略好的女伢。嫁给赵四爷时,赵四爷那时还没发家呢?!结婚后,赵四爷只身一人在外闯荡,闯荡了几年,也没混出个名堂。

齐氏在家乞苦耐劳,先将积累的小本钱买上一亩地。又在地里苦做,做好自己的,再帮人打短工。养猪养鸡,自己舍不得乞,卖了存钱。有了小本钱,就又买一亩地。过了几年,年成好时,将收的粮食卖掉。加上养牛、再放印子钱。就这样本上翻本,利上滚利发起家来。

赵四爷回来时,家中已是小小财主了。赵四爷接着运作,齐夫人娘家哥后来当了官,给他提供了几次发财的机会。夫妻俩同心协力,渐渐发起家来。成为远近有名的大财主。难怪,平日赵四爷怯火堂客。

赵四爷四十六七岁,面色红润放光。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见人一脸笑。不管是长工还是短工,他一律以仁待人。在古镇博得了好名声,大家共同推选他为维持会长。

哪个穷人缺钱朝他开口,他是来者不拒,救人于急难之中。虽说还钱要加利息,但是他家的利息比别的财主都低。

而且没钱还时,秋收后的粮食、棉花、鸡、鸭、猪、羊都可抵帐。再无财物时,做长工、短工也一样可抵欠下的债。因此、古镇穷人宁可到赵四爷家借债,也不愿朝别的财主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