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又是一年春好处,转眼已是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他俩又到了回北岳恒山的时候了。

一听说哥俩要回恒岳,刘叉不免惋惜。他愤愤叹道:“嗨,做得啥和尚嘛,受那些清规戒律所限,连个自由也没有。”

刘叉虽然嘴里嘟嘟囔囔,可他还是无奈地替哥俩打点行李。本要说送他俩到村口,送出村口又走了十数八里,刘叉还是不愿回去。

贾岛说:“刘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回去吧,我们后会有期的。”

刘叉想了一下,说道:“二位贤弟,你等着,我要送你到洛阳,让我回去带点行李。”话语未毕就已转身返回。

只因耽搁,蓬罗村到洛阳仅百十里路,他们竟走了两天。赶到韩愈府上时,已是次日掌灯时分了。

一番洗漱,吃过茶饭,贾岛将刘叉这次赶往洛阳的原因告知韩愈,韩愈笑得前俯后仰,直怨他粗人粗语的竟还是个情痴,见了朋友这般重情。刘叉被窘得满脸通红,憨憨地只是傻笑。

刘叉说:“恩师可难为我了,平生难得这样的诗友,谁见谁爱,自然舍不得他们离开么。”

“其实,堂兄也是不忍离去的。”无可一边插言,“那次在刘兄家中,他说梦话都和刘兄对诗呢。只是,戒律所定,谁也没法呀。”

“什么清规戒律呀,还不是人定的?我觉得还不如还了俗好,自由自在的。”刘叉一旁叨叨。

韩愈说:“是去是留,你们看着办,不过,大家先听我讲个故事。”

他说,当年玄奘法师在法门寺修行,他觉得自己虽然青灯黄卷地苦苦练习,谈经论道却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就想寻一个偏僻的深山小寺,在那儿显露自己的才华。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有意问他,烛光和太阳哪个更亮,玄奘说当然是太阳,方丈问他愿做太阳还是烛光,玄奘想了想,告诉师傅愿做太阳。方丈微微一笑,又把他引到寺后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林转了转,将他领到不远处一个小山头上让他看,那儿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而且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方丈又带他到那片松林,问他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接着,方丈郑重地告诉他,这些树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每一棵都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在灌木中鹤立鸡群,没有树与它们竞争,最后只有长成薪柴啊。玄奘听了,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群体的重要。

大家听着,一言未发。刘叉见大家不语,大声说道:

“恩师说得有理,我看这样挺好。”

韩愈看了看说:“依我看,北岳庙你俩就不要回了。大家都迷恋诗文,不如在洛阳选个寺院居住下来,以后来往起来也方便。”

俩人也觉得不无道理,便修书北岳庙,向峰禅师说明了情况。

随后,哥俩在嵩岳脚下的天仙寺暂居下来。

元和二年(807),初秋。孟郊升为太常寺试协律郎,离开长安,任职东都,做了河南尹郑余庆的宾佐。

孟郊一到东都洛阳,安排好自己的手头事宜,便逐一拜望了昔日旧友。这当儿,他不时听到一个人的名字。恩师韩愈,旧友张籍,还有河南尹郑余庆,他们都跟他谈起这个人。

郑余庆说,他曾因犯夜被我拘禁过一晚,谁知他的一句“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一夜间竟传遍了整个洛阳。

张籍说,他街头误撞韩公,竟促成了一段“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美传。

无须多言,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贾岛贾浪仙。

大家告诉孟郊,诗人无本和尚本是涿州范阳人氏,虽然在北岳恒山出家为僧,可他却是一个作诗奇才,他的诗作冷僻独特,又首首皆佳,诗中常有奇妙之句,让人看了不得不服。

孟郊心想,我当初在溧阳做主簿时,为了作诗曾被县令罚去一半俸禄,今日遇着这等痴迷作诗之徒,怎能不认识认识呢。于是,他开始思谋着有朝一日也能见上贾岛一面。

那天,大家再次说起贾岛,孟郊禁不住问张籍:

“张贤弟,你们时常提起的那位无本和尚,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呀?”

“呵呵,实在是缘分那,”张籍一笑,“今年春上,他本要回恒山的,还是我们多方挽留,总算将他留了下来。”

“怎么,他在洛阳?”孟郊显得有点急切。

“那里呀,如今他正和堂弟无可和尚住在嵩山脚下的天仙寺呢。”

天仙寺与洛阳并不遥远,孟郊想,这么一个同道、诗痴,那日我一定要到嵩山去会会他,也好见识一下他的诗才。

张籍笑着说:“只要东野兄喜欢,随时可以去,不必急躁的。”

天仙寺也称天王庙,坐落于嵩山北麓,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当年,太宗皇帝曾受到少林寺武僧护驾之恩,对寺僧感激不尽,百十年来嵩山少林寺自成了华夏名刹之一。来往者拜谒少林,多要途径天仙寺,并在此歇脚。这里没有少林寺的雄伟,中岳庙的壮观,却也沾了中岳钟灵独秀的圣灵之气。寺院不足十余亩,仅有三进殿堂和三二十僧侣居住的寮房。门前是一片松柏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将寺院笼罩其中,使这里平添了几分凝重,让人不由就有了见佛欲拜见庙想敬的感觉。于是,这里的香火渐渐旺盛起来,成了文人墨客多聚之地。

贾岛初居天仙寺,方丈宣皎师傅只知他俩是韩愈引荐的,也未多问什么,按照常客将他们安排在客房居住,大家共同生活,共同相处,一同诵经念佛,参与各类佛事。

方丈宣皎师傅五十余岁,已有三十多年僧龄,是一位博览经书的好学高僧。如今,他遇着两个同门诗痴,既可以谈经论佛,又能够探讨诗学,岂不是大好特妙的事情。哥俩的到来,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的舒心惬意。一有空闲,宣皎师傅就过来陪伴贾岛哥俩,给他们说些有关嵩山的事情,从风土人情直到僧道寺观,各界名流,着实让他俩长了不少见识。

这阵子,哥俩在天仙寺过着悠闲清静的生活。闲散时,他们也不用去寺田干活,不是捧本经卷来读,就是提笔作诗,常常得到僧人们羡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