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破晓>第17章

第17章

思明原本揣着的许多想法,满腔热情地去见姨夫的,他想参加革命的话儿还没出口,仅仅露了个进步人士,就遭到姨夫严厉的反对。恒昌再三劝思明好好念书,还说等他毕业后,在西安城谋个差事比啥都强。

恒昌说得不容思明有任何辩解。思明本想跟姨妈和表哥几个说会儿话,姨夫几句驳斥冰水一样倾倒下来,瞬间浇灭了他心头的火花。思明简单跟姨夫道个别,摸黑返回了学校。

思明走了,杨纪氏埋怨恒昌,“娃好不容易来一趟,你一张嘴就骂他。娃这些年也是提心吊胆挺过来的。他要进步,还不是想给他爹报仇。”

继祖也嫌父亲给思明没说一句好话。人常说,冤有头债有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姨夫遭人暗害,至今十多年没有任何结果。姨夫当年也是精通拳术的,经常和魏金钟、杨杰几个师兄弟切磋技艺。姨夫去世后,思明被家人看管得很严,十多年来几乎没离开大家的视线。尽管如此,他也经常得到杨杰的指点。用杨杰的话说,思明虽然和他爹差得远,但这娃干啥事舍得下势,能以勤补拙,如今也算入了道。不管咋说,任何技艺学到手都是自家的,别人抢不去。因此,思明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挤时间练练高家红拳。

恒昌心里犯嘀咕,连襟鸿钧的仇,究竟该找谁报?他的冤屈看起来是个人行为,其实,这件事发生在军阀混争的民国初年。那些年,世道乱得没法说,一个个刀客头目也不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只想着有朝一日老子天下第一。不过,鸿钧的仇要报,这笔账应该记在国民党头上。就目前这势头,思明一个碎娃,总不能把世事翻了天?

杨纪氏觉得好像有理,似乎又想不透彻。这老汉,一天到晚没啥事一样,说起话总让人捉摸。

思明从恒昌那里回来后不到十天,立诚公学忽然迎来了一个大人物。当年的靖国军总司令、立诚学校董事、现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回到陕西。于先生安排完相关事务,特意赶到唐园镇,慰问立诚公学的师生们。多年不见,他的大胡子越发浓密,眼睛更加炯毅,全校师生无不被他神采奕奕的智勇之态震慑,继而将各自的敬仰回赠于他。于先生不认识王先生,当他听说王先生曾在孟家坐馆执教,教授鸿钧的儿子思明,不由想起鸿钧遇害的事。于先生向王先生拱手一揖,拉着他连表感谢。他得知思明就在学校读书,高兴地马上要见思明,要看看鸿钧的儿子如今长得咋样。

思明是在校长办公室见到于先生的,在场的还有郗校长和王先生。他以前听张大伯说过,于大叔与先父交情深厚,前几年还不时给家里寄来慰问金,只是这些年再无音信。听说于大叔常年在外,张大伯临终前也向他说过,到时候于大叔会安排他到南京读书的话。可是,他心想于大叔为国民革命的事奔走于大江南北,哪里会记住当初一句不经意的承诺呢?

于右任见到思明,高兴地站起来,一双炯炯的眼睛将他看了又看,慈祥的神情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他对郗校长和几位先生大声说道:“啊,你们看,这眼睛,这神态,活脱脱就是鸿钧再世么!”

王先生和于右任经过几次会面,彼此不再陌生,他笑着说,“孟鸿钧的儿子,亲亲的父子,咋能不像么!”当谈及思明上学的事,于右任念旧抚孤,要带思明去南京上学,让他开开眼界,见见世面。

在场的人都没有异议,连同王先生也一边应承,一边感激。可是,大家说得再好,思明上学的事最终还得孟家人答应。

思明读私塾时就聪明好学,经史子集上口成诵。到了立诚公学又接触了民国以来,尤其五四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思潮,他耳目一新,觉得立诚公学的笼子已经小得罩不下他,他想远走高飞,只叹没人给他打开这憋屈的笼子。

次日一早,于右任在王先生的陪同下来到金城堡。于先生的到来甚至惊动了刘县长,刘县长再三邀请他去县署指导工作,并为他备下酒宴要诚意招待。于先生婉言谢绝了刘县长的好意,说这次是因私事而来,不敢让县上破费。他们来到孟家,婆和孟纪氏以及家小都客气地招呼。可是,于先生还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孟家人的冷遇,他摸不准义兄的母亲和孟纪氏心里想什么。他向她们问安,一再表示这些年在南京忙事,对没有照顾好孟家老小表示愧疚。

其实,婆的心病就在这儿。十多年来,她一直在怨恨儿子遇害后于右任的不辞而别。平日里俩人亲如自家兄弟,于右任每次来孟家,她们都是管吃管喝管住管行,从不说一句亏欠的话。于右任虽然将她一口一口叫大婶,可孟家出了那么大的事,他却泥鳅一样溜之大吉。于右任要把思明带到南京上学的事刚说出来,孟纪氏还没顾得说话,婆就一口回绝。

“于先生,你就饶了我们吧!”

“大婶,‘先生’是别人叫的,在你老面前,无论啥时候,我都是你的大侄子。”

“先生,你就饶了我们吧!”婆还是板着面孔,不想搭理于。

“娘——于先生大老远赶来,也是为咱家好。”孟纪氏不好意思地说着,回头又向于右任解释,“于先生,你甭见外。”

于右任尴尬地笑了笑,说,“没事,没事,都是我不好。”

王先生赶紧劝思明婆。他说,“大婶,思明妈,我两个来,是想让思明到南京去上学,一切有于先生操心。”

其实,一说让思明去南京上学,当妈的心里先为难了。如今思明大了,已经娶了媳妇,这咋能去南京读书。她说,“王先生,这些年都是俺和俺娘料理家务,如今也该让思明操持家业了。”

王先生说,“南京是大地方,又有于先生安排,别的娃想都不敢想。依我看,思明的前程要紧,耽搁不起呀!你们好好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