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听到庸人的狂言狂语和侮骂,楚军心里很不舒服,以他们的脾性,就是上去撕乱庸军的嘴皮子也好哇,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可是每次统帅在还没开打时,就下令撤退,他们搞不明白楚王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既叫嚣却不打,既不打又为何偏要出兵、劳命伤财?

楚兵们百思不得其解,怨言迭出。

在斗般的带动下,许多臣子的心性都动摇了:“大王,我们消耗军粮,劳神费力地接近庸人,难道只是为讨骂而来吗?我们楚人的骨气、颜面何在?”

“是啊,大王,要么退兵,要么与庸人拼个你死我活!”众臣子跪了下来。

“别急啊,总有一天有他们骂不出来的时候!”虽然楚王懊恼斗般心浮气躁、动摇军心,但依旧尽量表现得心平静气,让内心与外表颠覆,他就像隐居世外的高人,一切事情都显得漠不关心,好像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但最后的胜券,似乎早已握在手中。因为从头到尾,楚王熊侣决然不会让自己拘泥于世俗的路线,更不会按照世俗的评判标准,去定义自己该具备的形象。

楚王熊侣的自信,源于自身实力和来自先祖心口相传的信条。他深知自己是隐藏的破坏性人物,之前犹豫观望的新领域有机会被抓住时,他从没想过要半途而废。

“身为令尹,你应号令军队听从王令,而不是来营帐与寡人公然作对。”正在楚王与斗般之间的争执,陷于尴尬境地时,军探来报:“大王,秦国的援兵已到!”

如同响亮的日头,照亮了大营。斗般等臣子,都吁了一口气,并喜神于色地道:“看来,臣以前误会大王了!大王英明,有秦军驰援,我楚伐庸,定能马到成功。”

“善!”这是楚王熊侣意料之中的事情,仅凭楚国与晋国不共戴天的仇恨,仅凭楚国多次教训晋国为秦国出气的交情,关键时刻,秦国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楚王在侍卫的保护下,与斗越椒等臣子,走出营帐,果然见不远处,列队齐阵的秦军,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如勇猛狂狮:“愿听从楚王调遣,誓与庸人决一死战!”

“善!秦国盟军辛苦了!请您们先行扎帐安营,息作休息,等巴国援国一到,即刻出兵伐庸!”楚王熊侣没有多的客套,吩咐斗般、庐戢梁、子扬窗等人,引导秦军就地安营扎寨,向秦军将领讲解楚国与庸人所面临的状况,以及连日来两国兵力的交锋。

等了两日,迟迟不见巴国援军赶到,秦将便建议楚王可以先派遣他们出征,他们说作为一个军人,不上战场,呆着手痒。

斗般又建议说:“秦军立功心切,出征心切,不如让我们的部队与秦国援军先上吧?这一来呢,不能冷了秦军的心,二来也要给狂傲的庸人一顿狠狠的教训。等一日,军粮消耗一日,万一巴人不来呢?”

“再等等吧!一齐发力,绝不再给庸人喘息之机。”在没有开战之前,楚王不喜欢把事情弄僵,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好说话的人。斗般这次出征求胜心切,与楚王屡唱反调,楚王已在心里狠狠记上了他一笔。他哪里知道在楚王心里,行动的每一步,都有周密的思量。秦人如同庸人一样强悍,而巴人身形瘦小,爬山攀树、爬树涉水,敏捷如猴,利于与庸人作战。等巴人一来,楚、秦、巴,三国一起发力,打败庸人的胜数要大得多。再者说了,哪一个国家来的援军,不都是抱着增进友谊、保存自家实力而来?如果楚军与秦军败下阵来,巴人一来见状,定是吆喝几声便退。只有楚、秦、巴三国军队的浩荡声势,给予庸人以绝对的气势上的优势,才有战胜的可能。气势上先输,注定结果便输。而楚王需要的是,不开战则矣,若真的开战,一定得准、狠 、快,不给敌寇以喘息之机。

这次伐庸,熬得住就出众,熬不住就得出局。作为楚国国君,自己得惦量轻重缓急与所面对的份量,一旦动起武来,很少有人能够与楚王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