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谷雨的风裹着沙尘,往育红小学的窗缝里钻,把罗素梅写在黑板上的“仁义礼智”吹得歪歪扭扭,像群站不稳的孩子。她握着半截粉笔的手在发抖,石膏末子落在蓝布褂子上,是楚红岭用叶紫苏寄来的蓝布改的,针脚密得能数清。讲台下的孩子们交头接耳,有人用粉笔头在课桌上画叉,把“礼”字圈成个靶子。
“罗老师,这些老说辞不时兴了!”班长王小虎突然站起来,胸前的红布条在阳光下晃得像块警示牌,“张主任说现在要学新章程,您教这些老辈子的讲究不合时宜。”他往黑板上踹了脚,粉笔灰腾起的雾里,罗素梅看见自己映在黑板上的影子,佝偻得像煤棚里的劈柴。
罗素梅往孩子手里塞了块水果糖,玻璃糖纸在阳光下闪得像碎玻璃。是傅和平托人从旗里捎的,楚红军在信里说“让罗老师给不听话的孩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本分,”她的声音比粉笔末还轻,却往黑板上的“仁”字描了描,“就像你妈教你饭前洗手,是过日子的道理。”
下课铃响时,她把楚红岭的小提琴盒往讲台下塞了塞,琴盒里藏着本《论语》,蓝布书皮是用秦山河寄来的旧稿纸糊的,他说“这纸抗潮,比牛皮纸管用”。张主任的胶鞋声从走廊传来,“咯吱咯吱”碾过地上的粉笔头,像在煤棚里踩碎冰碴。
“罗素梅同志,”主任往课桌上拍了份文件,“有人反映你在课堂上讲些老掉牙的话。”搪瓷缸往讲台上磕了磕,茶叶沫子溅在《论语》露出的边角上,“明天开始教新课本,这些旧书都得收起来。”
罗素梅往主任手里塞了块烤红薯,焦皮裂开的缝里冒出白气,是胡玉秀早上放在煤炉里煨的,老太太说“给管事的递个台阶,别太较真”。“孩子们还小,”她往黑板上的“智”字瞟了瞟,被王小虎画的叉划得面目全非,“得让他们知道好歹,就像楚红岭小时候偷煤,您不也教她认错?”
回到八号院时,秦父正蹲在老槐树下,用楚红军粘好的砚台研墨,墨条是罗素梅托人从琉璃厂淘的,说“这油烟墨写春联最黑”。“又有人说闲话了?”老人往她手里塞了支狼毫笔,笔杆上的裂纹被他用蓝布条缠了,像给伤口系了块纱布,“我教山河写字时,也总有人说三道四。”
罗素梅往墨锭上哈了口气,砚台里的墨汁映出老槐树的影子,像幅没干的水墨画。她想起1958年楚红军刚上学,把“楚”字写成“林”,她没批评,只是往他手心画了个“疋”,说“这是咱楚家的根”;想起抄家那年她把楚红岭的小提琴藏在煤堆里,琴弦被煤渣磨出细痕,像道没愈合的伤;想起秦山河临走前,她往他包里塞的《唐诗三百首》,说“睡不着就念念,比数羊强”。
王桂香蹲在煤棚后择菜,竹篮里的菠菜沾着泥,是护城河滩挖的。“红岭托人捎来块马奶酒,”她往罗素梅手里塞了个粗瓷碗,“说让你夜里睡不着时抿口,比安眠药管用。”铜烟袋锅在手里转得像个陀螺,烟灰落在罗素梅的蓝布褂子上,像撒了把碎星。
夜里的油灯下,罗素梅在楚红岭的练习本上写字,“仁义礼智”四个字写得小如蝇头,夹在新课本的空白页里。窗台上的兰草蔫了半截,是孙丝蕊从草原寄的花籽种的,说“这草能在石头缝里长,像罗阿姨”。
王小虎的母亲突然从院门探进头,手里攥着张纸条,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初学写字的孩子。“罗老师,对不住了,”她往罗素梅手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半块红糖,“小虎不懂事,您别往心里去。”纸条往煤炉里扔时,火苗“腾”地窜起来,把字烧成了灰烬,像场没说出口的道歉。
罗素梅往对方手里塞了双布鞋,是用严晓燕从工厂捎的边角料做的,鞋底纳着“平安”二字。“孩子没错,”她往油灯里添了点煤油,灯芯爆出个火星,“是我太固执,就像当年教楚红军写毛笔字,非让他悬腕。”
第二天上课,罗素梅在黑板上写新课文,粉笔末子落在讲台上,像层细雪。她往孩子们手里分课本时,悄悄在王小虎的书里夹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礼”字,是用楚红岭寄来的红铅笔写的,说“这颜色醒目,能记住”。
课间时,王小虎往她手里塞了块橡皮,是他用省下的铅笔头换的,“罗老师,”孩子的脸红得像灶膛里的火,“我不该划黑板,我爸说您教的是正经道理。”他往窗外的老槐树指了指,树上挂着个铁皮盒,是楚红岭小时候藏糖的地方,“我把那张纸条放那儿了,您别告诉别人。”
罗素梅的手指在铁皮盒上摩挲着,锁扣上的铜锈磨得发亮,像老门墩上的包浆。她往里面塞了本《成语故事》,用蓝布包着,是秦父年轻时读的,书页里夹着片狼毒花,孙丝蕊说“这花在草原能开三季,比啥都皮实”。
许多年后,王小虎成了中学语文老师,在整理旧物时发现那本课本,夹层里的“礼”字被岁月染成了褐色,却依然能看出楚红岭红铅笔的痕迹。他突然想起1971年谷雨的教室,粉笔末里的阳光,老槐树上的铁皮盒,还有罗素梅往他手里塞橡皮时的温度——原来有些种子,就算埋在冻土下,也能在时光里长出根来。
而那本《成语故事》,后来被楚红岭的女儿从老槐树上的铁皮盒里翻出来,蓝布封面上的狼毒花早已枯成深褐色,却依然像团火。孩子指着“孔融让梨”的插画问:“这是谁画的?”罗素梅的重孙说:“是太奶奶用红铅笔描的,她说这是咱八号院的规矩。”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在重复那句没说出口的教诲:有些光,就算微弱,也能照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