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终极对决>第8章 太空追凶

第8章 太空追凶

专家组和太空部队部分官兵共20人乘空天飞机升空,不久追上了在绕地轨道上的TK9918母舰。近距离看上去,即便是在苍茫的太空中,TK9918也是一个十足的庞然大物。

负责“运兵”的少校告诉他们,这艘主力舰最多能搭载30艘舰载飞船和2000名乘员。用于追踪一个小小的彗星,简直就是大炮打蚊子。科学家们笑笑,不知道少校是在开玩笑还是对他们的主力舰过于自信。

空天飞机很快追上母舰,乘员们只是感觉到轻微的碰撞和晃动,语音提示,它已经和母舰完美对接。少校打开舱门,引导大家进入主舱,上校向舰长做了交接,舰长和大家客气了一番,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母舰的情况,给专家组成员每人发了一张智能卡。舰长拿着一张卡片说:

“这是一张多功能智能卡,”他随意将卡片拉大、缩小、折叠,像玩似的,“它可任意缩放,母舰的信息、舰上主要岗位和指挥官的信息、持卡人的信息等等,所有在本次行动中可能用得着的信息,都可查到。你可用它与舰上的任何人交换信息,收看舰载电视节目,可当作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当然也可以玩游戏,打发太空旅行中多余的时间。总之它是你们贴心的助手,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它。”舰长把卡片装入口袋里,“好了,我把专家组的任务向各位做个介绍。”他郑重地向科学家们介绍了专家组的职责和各自的任务,然后轻松地说:“现在请大家进入抗压舱,母舰将有一小时三十分钟的高强度加速期,过了高强度加速期,大家就可以到重力区,像在家里一样工作和生活了。”舰长转身对他的参谋长说,“请带上专家们,进入抗压舱!”

“是,”参谋长敬个礼,然后对科学家们说,“请吧,先生们。”

一小时三十分钟后,科学家们从抗压舱走出,在专人引导下,经过渡通道进入重力区。这里的重力虽然只有地球重力的百分之二十五,但从飘浮状态的失重区进入这里,“脚踏实地”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们一个跟一个,走上旋转的圆弧形的防滑通道。万罡教授突然愣了一下,站了下来。曾经进入宾馆房间的那个人在他前方不远处站着,两眼盯着他,看不出对他怀有好意还是恶意。

“怎么了,万教授?”引导员对他的失常行为表示关切。

教授举手做了个“别动”的手势,引导员不解地望着他,不敢轻举妄动。教授看着别人从那人站立的地方通过,那人并没有对走路的人造成任何障碍,就像投射到他对面的一个3D影像似的。但是,除了万罡以外,别人对此“熟视无睹”,说明其他人是看不见这个“影像”的,走过它时,也没有任何遮挡效果。万罡怔怔地看着此人,柳慧敏从旁边过来,看一眼教授的眼神,见他一副专注的样子,便对引导员说:“你和大家先走,我来照顾教授。”

引导员说声“好的”,便带其他人去各自的房间。柳慧敏挽起教授的胳膊,教授刚举手制止,那人突然从他眼前消失了。他有点失望地左顾右盼了一下,转身对柳慧敏说:“咱们走吧!”

柳慧敏挽着教授的胳膊,望着教授凝固的脸:“你怎么了,不舒服呀?”

“没什么。”教授回她一句,任由柳慧敏搀着,把他送进属于他的舱室。

柳慧敏离去后,万罡教授立刻拿出智能卡,拉伸到适当的大小,查看这卡片是不是记录下那人的痕迹。结果令他失望。他想去找尼尔斯博士聊聊,但舱室传来指挥部的命令,要求除值班的官兵外,其余人员一律休息,以恢复因升空和高强度加速消耗的体能。万罡只好放弃去找尼尔斯的打算,左思右想了一阵子,上床睡觉。

万罡教授在低重力状态下睡了足足有八个小时,起床洗嗽毕,到餐厅吃饭。

饭后,专家们三三两两地在走廊里散步。路过尼尔斯舱室门口时,万罡做出一副进门的架式,犹豫了一下,对尼尔斯说:“可以进去吗?”

“当然可以。”尼尔斯打开舱门,客气道,“请”。万罡抬腿迈了进去。

寒暄了几句,万罡请教道:“宏观物体在瞬间跃迁的可能性多大?”

“量子物理还没有就这个问题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尼尔斯博士说,“不过有人似乎在做这样的试验,也有人在量子物理学和经典物理学的融合上进行研究,比如德布罗意早就证明了物体皆是物质波,他认为经典物理学是量子物理学在宏观低能量下的特殊解。”

“有没有试验成功的报告?”教授迫不急得地问。

博士摇摇头:“没有,”停了一下他补了一句,“有也是假的,因为量子物理学从一开始就只观注微观粒子世界,如果你问的是一个电子,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它有可能在一瞬间跃迁到宇宙的任何一个位置。”

“哦,”教授似有不甘道,“博士在这次任务中,关注的对象是不是超出了一个电子的范畴?”

“没有,”博士朝他旁边的粒子检测器呶一下嘴说,“喏,我的任务是测量与蓝鲨可能有关的粒子现象。至于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融合,基本是个数学问题,在这里根本就用不上。”

“太空署曾观测到雷公的跃迁现象,您的解释是?”

“那只是所谓的合理推测,没有过硬、重复出现的数据支撑,作为严谨的物理学者是不能作为理论依据的。不像您的宇宙人类学,可以大胆地想像。”

万罡教授有点尴尬地笑笑,因为尼尔斯博士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带有一点瞧不起这个不被多少严谨的科学家认可的新学科的意味。于是他反讽道:“据我所知,量子学说也是从想像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也是,”博士回应道,“但愿您尽快充实你的数据库,从而构筑起你的宇宙人类学大厦。”

“我想会的,”教授说着站起身,打了个趔趄,显然他还不适应低重力环境下的生活。他的身子摆了摆,站稳后说,“博士有什么重大发现,希望能够与您共享。”

“那是当然,”博士说,“你我都是世联会的雇佣军,即使有什么发现,也是属于世联会的,世联会代表全人类,人人都可共享世联会的信息。”

“也倒是。”教授告别尼尔斯,出了他的舱室,见柳慧敏在圆弧形通道上踱步,便向她招招手。柳慧敏步伐轻盈,看起来适应得很快。

“有何吩咐?”走到教授旁,柳慧敏问道。

“别那么一本正经的好不好,”教授说,“刚进重力区那会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没有,”柳慧敏问,“你发现什么了?”

“也没有,可能是幻觉。”教授犹豫了一下,“王欣先生住哪儿?”

柳慧敏反问他:“你想找他?”教授点点头,柳慧敏偏一下头,“我带你去。”

王欣舱室里,浮动的屏幕上一片幽黑,黑幕上点缀着点点繁星,繁星之间是他心仪的蓝鲨。他深情地望着它,就像看着热恋中的恋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整个神情仿佛陶醉了一般。

万罡教授和柳慧敏的到来打破了王欣的梦幻。

“你就这么迷恋它呀?”柳慧敏凑过去看了一眼屏幕。

王欣腼腆地笑笑说:“这是太空望远镜传来的影像,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通过太空母舰上的监视设备用肉眼直接看到它了。”

“看到它就那么高兴呀?”柳慧敏见王欣那副痴迷的样子,打趣道,“比见到自己的女朋友还兴奋。”

王欣略带羞涩地笑笑:“还没有女朋友呢,”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哪个姑娘会爱上一个痴迷于星星的男人!”

“那倒未必,”柳慧敏说,“大多女孩子都喜欢事业心强的男人。”

“我这算什么事业呀,”王欣自嘲似地说,“纯粹是个人爱好,既带不来房,也带不来车的,纯粹的精神享受。”

“呵呵,”一直听着王欣和柳慧敏聊天的万罡教授不禁笑笑,“房子和车子算什么,一颗星星那可是无价的,而且这还不是一颗普通的慧星,它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未来。”

“我想得没有那么远,教授,”王欣说,“只要它不再给人类带来灾难,我就非常欣慰了。”

“但愿如此,”教授话锋一转说,“你说的那个量子特性,再出现过没有?”

“再没有测量到,”王欣说,“我也不在意这些了,它掠过太阳以后,会高速运离我们,最终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掉。它会不会回来,即使能回来,回来的时候我还在不在世上,都是需要进行大量而精准计算的。”

“呵呵,真是个星星迷。恐怕事情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教授说,“那你继续看你的星星吧,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告我一声。”

王欣回声“好”,万罡和柳慧敏离开他的舱室。

“你忙你的去,”经过柳慧敏舱室时万罡对柳慧敏说,“我随便走走。”

“也好,”柳慧敏说,“在这茫茫太空里,反正也不怕你走丢。”说罢俏皮地向教授摆摆手,走进自己的舱室。

万罡转身看到穿着太空服的库巴维京斯基,向他招招手。库巴动手揭开头盔,朝对外方向摆摆头说:“何不一起到外面去,痛快地享受一下太空美妙的‘风光’?”

教授犹豫了一下说:“好吧。”接着叫了一声慧敏。柳慧敏应声而出。教授说,“陪着库巴博士到舰外溜达溜达去。”

“好,那我们穿太空服去。”柳慧敏说着搀着万罡的胳膊走进万罡的舱室,帮教授穿上太空服。然后去自己的舱室,穿着太空服走出来,三人一起向通往舰外的舱门走去。

出了舱门,就是浩渺的太空。三人站在观星台上,望着旋转的星空(因重力区的旋转造成的视觉现象),在黑幕似的天际,太阳看上去比在地球上看上去大了许多,仿佛感受到它炽热的光焰温暖着他们的周身。

“那是金星吧?”通过电磁波,柳慧敏问库巴博士。

“对,”库巴指着同一个方向,“它不远处是水星,它俩恰好运行到我们的这一侧。我们追踪的蓝鲨就在它俩之间,如果你的眼力足够好,会看到它微不足道的身影。”

“真是太美了。”柳慧敏感叹道。

“那是织女,”库巴指着一个方向,银河对面朝下看,就是牛郎,你们中国的两位爱神。”接着他兴致勃勃地说出十几个星座,并一一指给柳慧敏看。柳慧敏顺着库巴手指的方向,果然能辨别出她熟悉的一些星座,比地球上看到的要清晰得多,而且随着重力舱的旋转,星座的方位也在逐渐变化,真的别有一番风味。

他们所站的观星台处在重力区的外沿,看到的天空不断地旋转,一会儿功夫便斗转星移,乾坤颠倒。只有一轮骄阳永恒地挂在繁星点点的黑幕上,那是因为,他们的太空母舰正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快地奔驰。

三人聊着天,头盔中传来母舰指挥部的通知,通知各位专家和母舰中层指挥官到会议室开会。万罡三人不舍地收回目光,互相点点头,返回舰内,脱了太空服,前去会议室开会。

专家们从重力区与非重力区的通道口进入会议室,母舰各级指挥官都已到齐,被束缚带束缚在各自的座位上。科学家们坐上专家席,把自己束缚在座位上,目光投向会议室正中的大屏幕。

屏幕被分成左右两块,左边一块是舰载望远镜捕捉到的蓝鲨的实时图像,它犹如镶嵌在黑幕上的一个蓝色精灵,比地面上任何时候看到的都清晰,显得更加迷人。右边是一块示意图,显示着蓝鲨走过的轨迹和将要走的线路。到目前为止,它仍然严格地遵守着它作为彗星的运动轨道,与它的发现者和所有监测机构测算的轨道完全吻合。它的右侧是金星,它朝金星的前进方向运动,它很快就要掠过金星,加速向水星的前方奔去。示意图详细地标明了太空母舰的方位和航迹以及未来数十天将要通过的区域。

科学家们交头接耳小声嘀咕着什么,舰长从一侧的舱门飘进会场,来到专家席,和科学家们问候致意,询问大家的饮食起居,习惯不习惯在舰上的生活等等。科学家们客气一番,舰长在大家的注视下固定在正前方的主席位,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他带点幽默意味地说:

“大家睡了一觉,吃了一顿饭,竟然离家已有一百多万公里。因为我们是以两倍的第三宇宙速度飞行,也就是十二万千米的时速在巡航。对于本舰的官兵,也许是家常便饭,但对于我们的科学家和首次登上母舰的人士来说,多少有点儿不同寻常,是吧?”指挥官转头看一眼专家席,科学家们点头称是,算是对舰长善意的回应。

“大家从屏幕上看得很清楚,这就是我们追踪的目标,那个蓝色的精灵,我们将在两个礼拜后,在金星和水星的轨道之间追上目标,派出十五艘舰载船实施取样计划。”舰长充满豪情地说,“具体部署是这样的:1号船为取样船,接近目标后,以椭圆形轨道围绕目标运行,采集信息和近距离拍照,然后登陆目标,在目标上钻孔取样。2号、3号船为护卫船,协助1号取样,并负责1号的安全。其他船只编为预备队,随时听候指令。”舰长转身看一眼屏幕,转过身说,“在一个小小的彗星上钻孔取样而言,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但据太空署给我们的情报,我们取样的目标是智慧生物的航天器,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存在各种可能性,而且每一种可能性都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因此,司令部要求我们,在越过金星轨道后,预备队的十二艘船在水星轨道内侧沿环绕太阳的轨道布防,因为目标一旦逃跑,它一般要借助太阳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预备队各船要视情况的变化,围追堵截,围而擒之,保证取样任务成功。如果它负隅顽抗,对我方舰队的安全构成重大威协时,要不惜使用重武器将它击毁。”

舰长扫一眼会场,转身看一眼屏幕,接着说:“这对我们的舰队来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先我们要经得起高温的考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接近太阳。其次考验我们的机动性能,因为我们从未和外星智慧生命作战。因此,各舰载船的船长们,要动员本船官兵,充分利用两个星期的巡航时间,维护和加强各舰载船的隔热层和技术性能,使我们的舰只保持最佳的状态,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家有没有信心?”

指挥官们齐声应道:“有!”

舰长的目光转向专家席:“各位专家的任务孔司令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我想强调的是,在展开取样行动前,你们在各自的舱室做好名自的研究。在取样的过程中,所有科学家将集中在指挥中心的中央监控大厅,在第一时间对目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用最通俗的语言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各位专家,能行吗?”

科学家说能行。舰长说声谢谢,然后对母舰各部门要做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宣布会议结束,大家便返回各自的岗位,为即将面临的战斗做最周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