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今天来接知青的这四辆车,车把式拿的鞭子有些不符合传统。鞭杆,全不是毛竹做的,而是用当地的杂木杆做成下部,杆有一、五米长,下粗上细,上端用黄铜片箍连接有软硬使度的独根儿毛竹,鞭杆与鞭相配恰当、得体,很使用赶大车,也许这个地区就该使用改装后的鞭子,一方土养一方人,一个物件也许就是这个地区的图腾……

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愉快地摇鞭呐喊,马铃声也‘叮叮当当’发出悦耳之音,大车的胶皮轱辘在石渣路上滚动摩擦发出‘渣渣’响声。路边刚刚含苞的青杨、榆柳上的枝条还未发芽,没给春光增加妩媚,显得它们如入垂暮之年。路边田地里因天寒地凉也光秃秃样儿,满目可说是童山濯濯……

快马加鞭车行向前,很快有人惊奇地喊道:“好壮观的高山哪!真是连绵起伏、错落有致、伏地挺身哪!”他的喊叫惊动车上所有人。张慧娣、马梅几个姑娘因‘皮薄肉嫩’抵挡不住天气的凉意,坐到马车上都把脑袋缩进绿色大衣上的深红色麻领里取暧。她们的大衣都是学校统一分发的,因为学校领导很关心学生,对本校来北方下乡的学生都送-件绿面、浅绿色里的麻领大衣,一是纪念,二是防寒。

当有男同学惊喊见到大山了,马梅、张慧娣等人都从衣领中伸出头来观望,见远处出现影影绰绰连绵群山,它们高耸入云、矗立天边儿,她们也感到惊喜万分。城里的假山她们是见过的,江南的真山她们从书本里学过,也从书本中见过,有的还真蹬过武汉的黄鹤楼山。但对北方的山,他们只听说有个四季冰封雪裹的喜马拉雅山,对其它山一无所知。今日见到野旷天低树的高山,不由让所有人都兴奋又好奇。

山,离她们越来越近,起初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山上片片未冰融化的白雪和乱蓬蓬高矮不等的树木也映入众人眼帘。张慧娣小声问马梅说:“表姐,这是不是孙队长说的那个大锅盔山哪?”马梅不确定地点头说:“应该是差不多,山小怎能容纳土匪呢。”

‘望山跑死马’,这句话形容的还真是很贴切,看着山在眼前,可走起来却是很有‘前途’,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四辆马车载着满眼陌生的知青们总算到了山角下的锅盔村。这时锅盔村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大人、孩子不说,还有一群穿红着绿、脸涂花粉的人在欢快鼓点中跳扭着秧歌……

吴楚按通知第二天携带下乡的东西和父、母、姐、姐夫到学校,见学校办公室门前聚集着下乡的、送人的,喧哗声鼎沸不止。很快组织者诸葛莲忙匆匆地让下乡的学生到大礼堂开会,三十多名下乡学生跟随她入礼堂。她对学生动员说道:“同学们,你们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对你们极好的锻炼。希望你们好好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与贫下中农牢固地接合在一起。广阔农村是你们大有作为的好地方。德洪是个雨量充沛的地方,四季瓜果飘香,有着吃不完美味佳鲜。更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纯朴、民族和解的好地方,也是我们上海知青大显伸手的好地方。同学们,我要是年轻二十岁,一定也和你们一样,积极响应号召,插队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开疆拓土,独领祖国大好河山的风骚……

同学们,母校盼望你们在新环境、新地方,创造出新成绩!母校等着大有作为的你们能带回立功受奖的喜报来,为母校增光……”

吴楚等同学听后是热血滚滚、兴奋延脉不绝,都决心想扎根在农村,做一代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所以,对陌生的农村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细雨霏霏的上海火车站人山人海,锣鼓声喧天震地、原来今日乘火车下乡上山的知青不止是吴楚他们这-个学校的学生,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在今日。实际,这些天来火车站一直都很热闹,每天都有光荣的知青奔向边疆去、奔向农村去。所以,天天也有胜似断肠不是断肠的送别眼泪涟源而来,如云行雨施。吴楚上车后见父母、姐、姐夫个个都泪落衣襟,满眼里都迸放出那种难以割舍的神情样儿,不由也使吴楚潸然泪下。徐徐启开的火车带着吴楚思潮澎湃的心,驶向遥远的云南。

这就是五、七干校的形成。五、七干校在全国建有一百多所,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高中毕业生全部走上山下乡这条路,甚至有些初中毕业生也加入其中。面对当时农村贫穷落后,而城里年轻力壮的人又面临就业难,让有知识的年轻人到农村去,一是让他们接受新教育,改变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行为,二是让他们带动农村、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落后现状。知青上山下乡算不算是一场社会改革?有待深论。不过,改革本身代表着破旧立新的两个含义,-个是破去旧的观念习俗,建立新的始于社会发展的新习俗,使社会昂首阔步地前进,这属建功立业的改革,其二破坏性改革,这种改革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民不负责任,对民族安危更不负责任,用表面辉煌透支国家资源,掩盖其对国家犯下的那种断政绝国的行为,目的只对既得利益者绿灯长开,集权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