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碾子庄>第十九章 (1)

第十九章 (1)

七十三

柳安娜始终记着大姐甄引虹的话,考大学就是要干大事。她本来想把北京转个遍的,但一想起大姐的话,她就会打消玩一玩的念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和读书上。两年来,她根本没有单独一个人好好逛过北京,只跟姐妹几个去过天安门广场,在那里照几张相,寄回家,算是告诉父母哥哥以及碾子庄所有的乡亲,她柳安娜确实来到北京。再就是故宫、长城,除此,其他地方她真的没去过。闲暇时间,她偶尔翻出初到北京买来的那张地图看看,在地图上逛逛北京。因此,你让她准确地说出王府井在哪里,还真难为她。

她相信大姐的话,也相信文学老师的话。老师告诉他们,文学这东西,让人讲,估计既讲不出花,也讲不出道。老师能讲出来的道,都是抽象无形的道,空洞乏味的道,千篇一律的道,别听说得好听,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越是这样的道,越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任何文学虽然都有共性,但如果仅有共性是不行的,共性是扼杀文学的刽子手。如果所有女性长相完全一样,那么,世界上也就会没有美女,任何一个个体女性,也就会失去她对男性所产生的诱惑力。柳安娜记得,她当时听到这个比喻大吃一惊,不觉红了脸。她认为老师太过大胆,怎么讲文学,会突然讲到男女问题上来呢?这好像也太能胡说八道。就在她还没有转过弯来的时候,只见女老师莞尔一笑,很有风情地拂拂长发。她才突然明白,老师不过是打个比方。老师的话也证明这一点。不过,柳安娜还是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窘迫。

后来上课,这位讲文学概论的女老师经常拿男女之事打比方。比如她讲,作为具体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让读者充满阅读兴趣,就像异性对于对方,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诱惑。慢慢地,柳安娜也就听怪不怪,反正大家都在听,没有人听过之后会大惊小怪的。女老师无非是想告诉学生,自己讲文学概论,探讨文学规律是一回事,而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回事。作为文学创作,必须追求独特的美,没有独特之美,这部文学作品跟那部文学作品大同小异,甚至是那部文学作品的翻版。那么,不管它如何化妆,它都不可能成为美女。因此,学文学,不能只满足听听老师的课,要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当代的,文人的、民间的,然后再去熟悉生活。即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所以,柳安娜决定先读万卷书。这对她不是什么难事,高中时已基本养成这种习惯。不过,当她第一次走进北大图书馆的时候,还是产生出一丝惶惑。古辕县戴叔管理的那个图书馆,里面的书都已经让柳安娜感到非常惊喜,但那个图书馆跟北大的图书馆相比,真是灌河之于长江,烟水塘之于大海呀。这里的藏书太丰富,丰富得让她有些发晕,不知道读什么好。当然,那只是一瞬间的事,她站了一会儿,心中便充满喜悦,她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把这里的书读完,那自己就会成为大海。至于读什么,她也只是犹豫一会儿,然后就决定先读文学作品,因为自己毕竟是学文学的。这个时候,作家梦已经像朝霞一样,在柳安娜的心空中灿烂起来,谁说中国只有四大名著呢,不久的将来,为什么不能出现第五部名著呢?

柳安娜暂时忘记掉北京的风景,或者说,她现在还没有计划去行万里路。现在,他先要把万卷书吃进肚子里。她的生活规律起来,从寝室到教室,从寝室到食堂,从寝室到图书馆。她在心里把大姐甄引虹的话进行过扩展,考大学就是要多读书,多读书是为了干大事。柳安娜,这个从灌河岸边臭碾子庄走出来的女孩子,心变得更狂野。

当然,偶尔闲暇,她会躺在床上看看九叔给她的《了凡四训》。柳安娜因为最先住进寝室,她选择到一个靠窗的下铺。后来,她见大姐睡在上铺,上下铺不方便,坚决把大姐换到下铺,自己睡到上铺。现在,柳安娜觉得自己睡上铺真是很占便宜,因为只要往铺上一躺,很少受到打扰。一个人静静地心无二事地读了凡。开始读时,觉得不过尔尔,第一篇在人物对话之中,阐述一点做人的道理,第二、第三、第四篇,主要是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时不时地列举一些古人或乡党同仁为例子来佐证。比如第一篇《立命之学》里说: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初读这段文字,柳安娜觉得好笑,怎么好洁也成为应该没有后代的一个理由,这怕是有点儿胡说八道。难道猪一次生那么多,就因为它们喜欢在泥里打滚不成?可是,哪个人又愿意过猪一样的生活?不过,也难怪,人一胎多是一个小孩,两个就很少,三个以上那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日本人口在下降,那是不是让日本人都住到污秽之地去?想想真是不光是笑话,还有些岂有此理。柳安娜不明白九叔送给自己这本小册子有啥用。

一次笑两次笑都没有引起其他姊妹的注意,一笑多,自然就让人觉得有啥事。有一天,看着看着,柳安娜又咯地笑出一声。三姐先问她咋回事,怎么有事没事偷着乐,是不是有人又给她写来独特的文学作品。那时候,大家已经很熟悉,因为文学概论女老师老是用独特的文学作品这个句子,她们就把情书称之为独特的文学作品;当然还有另外的意思,那就是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诱惑。大姐听到三姐的话,就站起来走到柳安娜床边,要看看她读的是什么样的独特的文学作品。她伸手夺过柳安娜手里的书,看看封面不知是啥书,掀开封面一看扉页,竟然吃了一惊,忙问柳安娜从哪里得到的这本书。柳安娜仍然躺在床上,告诉大姐,是一位和尚送给自己的。五妹书大秀忙问她,怎么认识和尚,怎么和尚还送书给她,是不是关系很好。柳安娜忙坐起来,指点着五妹,让她以后想清楚后再说话。是,自己是和这位和尚关系很好,是一位还俗的和尚,不过是自己的九叔, 还是自己的姑父。这书是自己临来北京的时候,他送的,怎么了?大姐抖着那书,告诉柳安娜,也是在告诉其他三个妹妹,这是一本了不得的书,它蕴含着中国文化深邃的智慧,被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而且这本书,应该是清朝时期的刻本,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这点看,这个和尚确实跟她柳安娜关系不一般。柳安娜没想到就这么一本小册子,竟然是什么励志奇书,还是文物。看来,九叔把它给自己,真不是一般地送本书那么简单,应该有他的深刻用意,既然是励志奇书,那估计九叔是想用它来激励自己。看来,这本书还真不像自己想得那么普通,自己得好好读读。不过,说到关系,他和九叔啥关系,应该就是自己刚才说的那两种关系,九叔还不是亲叔叔,是表叔。当然,九叔在自己的心目中,始终都是个有些学问的大好人,他能娶自己那疯姑姑就是最好的说明。于是,柳安娜讲起九叔这个人和与九叔有关的事情。听完之后,二姐首先认为九叔不光是个好人,还是个奇人,这种人不光心好,别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大姐感叹,这奇人给这一本奇书,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份福气。她把书还给柳安娜,让柳安娜读完后,借给自己一阅。二姐、三姐、五妹也都要看。柳安娜表示可以,现在就让大姐先看。

从大姐到五妹,四个人读一遍,也没用多长时间,不过,他们每个人给抄下来,倒是用去点时间。一个月后,《了凡四训》才回到柳安娜手里。这时候,她才开始认真参悟。

七十四

断断续续地读有将近两年,也读过不少遍,柳安娜觉得,自己的参悟,加上师姐、师妹的参悟,对《了凡四训》的内容,多多少少还是领悟一些。但是,这本薄薄的书,却像波澜不惊的深水一样,初读只觉得它不过是一本讲点人生道理的书而已,跟一些讲道理的文章没什么两样。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就像亲自下到那深水之中,越来越觉得它深不可测一样,柳安娜越来越觉得这本书很深刻,越来越觉得自己对它的理解始终处在浅水区,并且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理解显得越来越浅薄。她时常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想去深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内涵,可是一旦那样去做,自己反而觉得自己的做法非常幼稚可笑,仿佛自己就像一个不安分的小孩,突然想表现表现自己,于是,找出一本小人书,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地去思考书中的内容。但是,《了凡四训》不同于小人书,小人书内容读来读去都很浅显,而《了凡四训》却越读越让人感到深奥。她为此感到很苦恼。

暑假回来之后,柳安娜常去九叔家里,就《了凡四训》的理解去向九叔请教。有时候,九叔不在家,柳安娜或者跟柳地镜玩耍,或者教柳地镜诗词。柳地镜已经四岁,走路跑步都都很稳当,口齿已经很清楚,记忆力也很好,柳安娜教他诗歌,没几遍他就会记住,之后,不管见到谁,都会用他那稚嫩的清脆的声音背诗歌给人家听: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的人都惊奇,觉得这么个小人竟然会背诗歌,便让他多背几首。于是,他接着背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还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经常,人们会看到,一个小人儿,在青石板街上跑来跑去,只要见到人,他就会问那人,自己背诵诗歌给他听好不好。柳安娜站在街边,只要一听他这么问别人,或者脆生生地给别人背诵诗歌,她就会灿烂地微笑。

现在,柳地镜已经跟柳安娜混得很熟,并且很会粘她。只要柳安娜去他家,他就会时时刻刻不离开她,要么偎在柳安娜的怀里,要么牵着柳安娜的衣角。时常,柳安娜到哪里,他就会跟到哪里,柳安娜要回家,他总要到她家里去,在她家里玩上半天,甚至晚上都不想回家。走着走着,玩着玩着,他会突然喊一声,姐!柳安娜得急忙答应他,不然,他会急切地连声呼喊她。柳安娜也慢慢喜欢上这个小弟弟,他聪明伶俐,活波可爱,时常幼稚得天真烂漫。一看到他仰起脸,露出两个大门牙冲自己发笑,柳安娜就会喜欢得上去疼他一口。

如果柳安娜正在静听九叔讲解,柳地镜就会很懂事地安静地偎在柳安娜身边,瞪着大眼睛看着他爹,一声不吭地听讲,好像他也能完全听懂似的。柳安娜感到很困惑,人的福报和灾祸怎么去观察他的行动,提前知道呢?九叔告诉她,一个人的福报,或者说一个人的前途,决定于他的忘我心和利他心。如果一个人的忘我心越来越盛大,利他心越来越坚强,那么,一个人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好,前途也会越来越光明。反之,一个人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他就会慢慢坠入恶趣,后世会很不好。看自己是如此,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越来越谦虚、恭敬、善良,他就会越来越有前途,如果一个人越来越傲慢、刻薄、贪婪,那他就会很快招来灾祸。九叔告诉柳安娜,福报也好,灾祸也罢,那都是果。世间万事,都是有因才有果。要求善果,一定要先积正因,正因积累得越多,善果就会越硕大。如果不积正因,那么,不仅不可能结下善果,甚至会给人带来凶祸。柳安娜问九叔,怎么能够看出一个人是趋善还是坠恶呢。九叔告诉她,要看出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正因,首先自己要有持正心,自己的心正后,才能正确分判啥是正因,啥是恶趣。正这个字,平则平正,直则正直,无偏仄,不倾斜。一个人的心时时刻刻都很平正,很正直,他才能知道哪些行为会结善果,哪些事情会结恶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心。他问柳安娜有没有这种道德心。柳安娜点点头。

九叔告诉柳安娜,《了凡四训》并不深奥,之所以觉得它深奥,是因为自己的思想跟它的核心总是隔着一层纸。他强调,不是隔着一条江,也不是隔着一座山,就是隔着一层纸。戳破这层纸,一切都会豁然开朗。可惜的是,许多人却老是在找寻戳破这层纸的工具,老是认为这种工具应该是身外之物,于是寻寻觅觅,但找又找不到。所以,很多人总很困惑,也很苦恼。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戳破这层纸的工具就是自己那根指头。如果能够想得到,如果能够伸出我们思想的指头,就会轻易戳破隔绝我们思想视线的那层纸,我们就会看见另一种思想的灿烂和辉煌。对《了凡四训》的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戳破它那层纸。

柳安娜问九叔,《了凡四训》中的那层纸是什么。九叔告诉她,《了凡四训》中的窗户纸,就是如何行善的问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想着修善行,结善果,但不少人一面刻意地行善,一面又无意地造恶。虽然他积下不少正因,却也做下不少恶事,特别是一些人,外在行为上向善,而内在心理上却很邪恶,言行和内心是分裂的,这是一种伪善人。这种人,一生都不可能趋于终善。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福报,首先要做的是改过。

九叔接着告诉柳安娜,改过就是《了凡四训》里的那层窗户纸,袁了凡袁先生称它为立命之学。一个自然人,一颗自然心,随时生长,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