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叩访远古的村庄>5.唱秧歌的小“把式”

5.唱秧歌的小“把式”

关中是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农耕文明在这儿很早就很发达。别说历经秦、汉、唐完善的封建礼教那些正规道行,就是民风民俗也很讲究的:比如端午节挂香包、给小孩过满月、给老人过寿等,风俗一套套的。记得那个时候各村都有庙,小时候磕头磕得很多,见了神就磕头,见了长辈就作揖,过年都成了小孩子们的精神负担了。那个时候过个年,在巷道见长辈就得磕头,叫人把头都磕烦了。

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村庄都在耍社火、走高跷、耍狮子,非常热闹。村子相互之间还有比较。我们那儿靠近关中,也唱那些秦腔大戏,但那得有人花钱请戏班子来。在大多数的年景,主要还是一村人围在打麦场上自娱自乐唱秧歌。我们耀州那儿的秧歌的样式很多,和陕北的唱法形式接近,但内容和调调还是大不相同。

我小时候是村庄里唱秧歌的一把好手呢。关中秧歌是一折一折的戏编成的。我爷爷是乡场上唱秧歌的老把式,我是慢慢随他学的。那时候,农村的娱乐活动少,正月到二月二是农闲季节,过了二月二(耀县二月二会)后农活就开了,就得下地干活,秧歌就停了。少年的时候,我会唱十几本秧歌曲子剧,如《大拜年》《小拜年》等各种式样的家乡小调。

农民嘛,就指靠过年那个时候热闹热闹。劳累了一年,过大年那几天才能让他们松口气,凑在一起闹点社火,起码精神能放松一下。这种活动,也是联结邻里亲情的好机会。

唱秧歌要有一副好嗓子,还要有点扮相。我小的时候长得还是很乖巧的,加上嗓音好,是村庄上唱秧歌的主要演员。唱秧歌和演戏差不多,区别是,唱戏是在大戏台上表演,秧歌是在打麦场上耍社火。秧歌剧里也有生旦净末丑,我主演小生,带着“相公帽”、穿着大绸衫在场子里拿着扇子扭来扭去,又说又唱,算是一出戏里的主角。

我爷是个老社火头子,看我打小是个唱秧歌的好苗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意带我去掺和着玩这个。大点了,就开始在炕头教我“唱本”。上了场子,他唱“三娘”,我给他配戏。只要我们爷孙俩一出场,必定惹得大伙一片喝彩。那时候,村庄上的老老少少都好这个调调。

唱秧歌时,村与村之间、社与社之间事实上还是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那时经常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一个社趁玩闹的机会欺负另一个社,如这个社唱《三娘教子》,那是一出教训孩子的戏。唱对台的时候唱这类戏,那意思就有点故意羞辱,把人家当孩子教训,人家能高兴嘛?如果那个社有女的唱,我们那儿叫坤角,那就更是热闹,都趁机挤着看人家姑娘的脸长得亲不亲。不管唱得好赖,都去评论人家女娃的脸蛋了。为此,有时候还有争吵,甚至吵得很厉害,吵着吵着就动手打架。反正就是一家压一家,看谁的手艺高。在当时的农村,唱秧歌也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娱乐活动。

现在说来,这都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文化瑰宝。现在能唱秧歌的人很少了,有些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秧歌是个啥东西。当然,社会都在进步,有些不好的风俗还是要改一改。比如,农村那些早婚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