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春秋纪国>第九章 搭棚赈灾

第九章 搭棚赈灾

纪王急招孟侍卫回府是为何事?

原来,纪国北部沿海食盐大获丰收,南部山区却因久旱无雨,地里歉收,闹起了饥荒。大批灾民拖儿带女外出讨饭,民不聊生。

公卿杜谦得知南部山区灾情严重,心急如焚,他连忙上奏道:“王爷明鉴,纪国南部山区开春大旱,夏粮无收。入夏以来,天气炎热,地表龟裂,作物枯死, 百姓蒙灾,外出讨饭者众,望王爷察看灾情,救民于灾荒……”

纪王闻报,心情沉重。当即决定微服出访,亲自到山区察看。他只带了杜谦和孟柱,三人骑马奔南部山区而来。

这天天气阴沉,三人在崎岖小路上走了一个上午,太阳都没有露面,天空是灰暗与阴沉的色彩。风吹着干瘪的树叶,沙沙作响,赤裸裸的田间,连只鸟儿也望不见,只有深长的寂静,偶尔传来乌鸦的叫声。

“王爷,再往南行几里,就是齐国的领地了。”杜谦提醒道。 纪王勒住了马匹说到:“好,咱们不再往前走了,就到左边的村子里看看。”于是,三人怕惊动村民,牵马向路边的小村子走去。

这是一个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一条窄窄的石板路通往村口,路边石碑上,刻着“小李家”三个字。

他们一行人进了村子,大街上没有任何动静,只有一只家雀在槐树上鸣叫几声,树枝间跳来跳去。一条皮包骨头的黑狗,见到生人也不咬,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远了。

见村口有一户人家开着柴门,杜谦就朝里喊:“家里有人吗?”也许是声音太小,院子里没一点动静,各自寻棵大树拴好马匹,三人就径直走进院内。

院子里坐落着三间石头屋,院子里靠墙边有盘石碾,两把铁锤和砧子等打铁的工具摆在石碾旁,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没到屋门口,就听屋里面有人说话:“爹,咱们中午吃啥?”是个男青年的声音。

“野菜团子呗。”老者答道。

“爹,野菜团子做好了,我这就烧火去。”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天天吃野菜团子,我咽不下。”年轻人回道。

“这年头,有野菜团子吃,饿不死就刚好了,还想吃白面?想的倒美。” 老者高声说道。

“爹,吃野菜身上没劲,还怎么抡锤打铁?这日子没法过了。”年轻人抱怨道。

“山子啊,不打就不打吧。地里没农活干,生意也不好做,等熬过了饥荒,再出去打铁也行。”老者疼爱地说。

“爹,山里有的是野菜,我就给咱全家挖野菜,保准让您和哥吃饱。” 女子声音清脆。

“山子,梅子,是爹爹无能啊,吃不饱,穿不暖,让你姊妹俩受委屈了……” 老者愧疚地说。

“爹爹,有您和哥疼俺,我不怕苦,等熬过了苦日子,就算熬出头了。” 女子安慰着爹爹。

“天天吃野菜,也不是个长法。与其活活饿死,还不如上山当土匪!” 年轻人赌气说。

“山子,你刚才说的啥混账话?你当着爹的面再说一遍?你……”老者急了,声音变得沙哑。

“说就说,有啥大不了的?没给我堵上嘴,还不让我说话了?在家挨饿等死,不如上山当土匪!当土匪名声是不好,可有饭吃,饿不死啊!”年轻人又重复了一遍。

寂静,屋内出奇的寂静,只闻到人的喘气声。

这让人窒息的寂静,只停留了一霎工夫,就听“啪”地一声,一记清脆响亮的耳光传来,接着就听到老者愤怒的吼叫声:“孽障,找打,亏你想得出?还要上山当土匪?”

“爹,你打我?……”年轻人委屈的声音,“打你还是轻的……你从小长到大,爹都没舍得打过你,这回非教训教训你不成……你娘死得早,是我又当爹又当娘,把你们兄妹拉扯大,翅膀硬了是吧?还反了你了?”就听屋内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抡板凳的咣当声:“我铁匠李的名声,不能毁在你小子手里!……”

“爹,你消消气,我说着玩呢,你咋当真啊?爹,我不去当土匪了还不中?不敢了,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年轻人求饶道。

“你给我站住,看我不打断你一条腿……”老者气呼呼地说。

“妹妹,别光看热闹,快帮帮哥,劝劝爹啊!”年轻人边跑便喊。 “爹,我哥认错了,您就饶他一回吧!”女子替年轻人求情。

“嗨,看在你妹妹为你求情的份上,就饶你这一回。往后看你还敢不敢胡说八道?可气死我了!”

“爹,你别气坏了身子,家里还指望着您呢……” “爹,你喝口水……”

过了一会,又听老者说道:“唉,山子啊,不要怨爹心狠,都怪你胡说八道不争气,才惹得我生气。山子啊,咱家祖祖辈辈打铁,你爷爷的爷爷就是铁匠,干的是力气活,赚的是血汗钱,问心无愧啊,你咋能做出辱没祖宗的事呢?那些上山当土匪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尽干些伤天害理的事, 准没个好下场,早晚遭报应!……咱庄稼人凭良心说,当下闹饥荒,怨就怨老天爷不下雨,天旱庄稼不收,才让咱老百姓吃苦遭罪,这事不能怪国家, 怨王爷?国家那么大,又刚刚建立不久,家底薄,没有积蓄。咱王爷是个明君,他仁义慈爱,亲民爱民,和咱庄稼人是一条心,人人都夸是个好王爷? 要不是他带领兵马赶走了土匪,咱老百姓啥时能熬出头?眼下闹灾荒,王爷咋能不知道,知道了又有啥法?只是他也做不了老天爷的主啊!……山子啊, 勒紧裤腰带,熬过了这一阵子,王爷会有办法的,一切都会好的……”

老者一连串感人的话语,早已湿润了纪王的双眼,多好的百姓啊!他再也听不下去,推开门走进屋里。

见到有人进屋,爷仨都愣住了。

公卿杜谦连忙介绍,一家人知道了来人正是王爷时,都感到震惊。就听老者一声喊:“山子,梅子,快来给王爷下跪!”说罢,三人一齐行跪拜礼。纪王一把扶住老者:“老人家,本王微服出访只为勘察民情而来,路过此地,不必多礼,都起来吧。”三人站起。

只见老者六十多岁的年纪,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眸子悄悄诉说着岁月沧桑。

“我做梦也想不到王爷能来,草民可算见到王爷了!”老者声音发颤, 有点激动。

“老人家,刚才您说的话本王都听到了,您是个好人,都是本王无能, 愧对了大伙,让大伙跟着受苦了……”纪王惭愧道。

“王爷说的哪里话?要不是您带领队伍打败了贼寇,还带领大伙造田种粮,大伙哪能活到今天?……”老者话语中充满感激。

“孟侍卫,快去取些米来,给老人家熬粥喝……”纪王发话。“诺。”孟柱应道。

一会,孟柱从马背上取来一袋小米。纪王亲手将米袋交给老者:“老人家,这袋小米你先收下,等过几天本王再想想办法,一定让你们一家吃上饭……”

“这……谢王爷!”老者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接住米袋,万分感激地说道。公卿杜谦庄稼人出身,拉的全是百姓呱,他见缝插针跟老者聊了一会。

从谈话中得知这是一个三口之家,老者叫李铁柱,儿子和女儿分别叫李山和李梅。

辞别父子三人,纪王有意再到别的人家看看。刚走出柴门就听女子喊道: “马鞭,谁落下的马鞭?”

孟柱这才想起,腾出一只手递米袋子时,马鞭落在了屋内。他刚要转身去取,就见李梅身材敏捷地像只喜鹊一样“飞”到他跟前,将马鞭递到他手里道: “孟侍卫,给你马鞭……”

“谢姑娘……”孟柱接过马鞭客气道。

李梅递马鞭的功夫,抬头只看了孟柱一眼,就被孟柱从浓眉大眼里透出的英武之气所吸引。她长这么大 ,除哥哥外,还没有正眼看过一个青年男子, 她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纪王等三人走出老远,耳边传来李梅甜甜的歌声:“哎,早打铁来晚打铁,打把宝刀送阿哥,阿哥留我歇歇脚,我要回家陪爹爹。打铁打到正月正来, 我要回家玩花灯,打铁打到三月三来,我要回家荡秋千,打铁打到九月九 , 只等阿哥再回头哎……”

当时,孟柱只觉得歌儿好听,并没往别处想。

回宫后,纪王忙召集文武议事:“众位爱卿,本王连日来察看灾情,心中甚忧。眼下正值春荒,本王对不起黎民百姓,实不忍心百姓逃荒要饭,吾决定搭棚施粥赈灾,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王爷英明,臣等决无二言!”众大臣齐声附和。 “既然众大臣没有异议,就遵照本王的旨意办。”……

第二天,粥棚在纪城中心大街十字路口搭建起来,热气腾腾的米粥冒着香气,王妃郝燕儿要亲自掌勺,为灾民盛粥。

一时间,灾民从各个角落蜂拥而来,郝燕儿一边给灾民盛着粥,一边对饿极的人说道:“大家别抢啊,人人都有粥喝。”她对着人群大声说道:“天降甘露,地生五谷,大家都是大地的子民,不会饿着大家的。”她给一个老妇人盛好粥,热情地说:“婆婆,慢点喝,别烫着,喝完了还有。”

“俺是从山里来的,三天没吃饭了,快要饿死了。托王爷的福,老婆子饿不死了,好人,好人啊,王爷全家人都是好人啊,俺会天天烧香,保佑王爷全家的。”人群中一位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感激地说道。

“大家都别挤啊,排好队,一个一个地盛……”孟柱也没闲着,他对灾民喊着话,维持着秩序。

突然,一匹快马飞奔到他跟前,来人翻身下马道:“孟侍卫,柳姑娘不见了,郝滩主让你速回!”

孟柱听罢,心中一惊道:“稍等片刻,容我禀报王爷后,与我一起回北海。”孟柱吩咐侍从维持秩序,自己匆忙回府,向王爷禀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