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春秋纪国>第十二章躬耕劝农

第十二章躬耕劝农

冬去春来,大地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裸露的土地渐渐冒出了绿色,披上了绿装。野花也似睡醒了,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 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各自用点点姿色点缀着大地,大地上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纪王八年(公元前 1035 年)春,纪王再次微服出访,察看民情。

一天,纪王只带领公卿杜谦、孟柱还有刑部大臣陈炳等几位大臣及侍从, 化装成商人,一行人骑马沿着巨洋水岸边古道向南而行。

走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就见绵延不断的山峰出现在眼前。向南十几里就是山区了。

这时,路上出现了一些要饭的,有的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有的是来仨仨俩俩结着伴。他们手里或者拿着一个破瓢,或挎着个筐子,另一只手里拖着一根棍子,肩上背着脏兮兮的袋子……他们都骨瘦如柴,面色发青, 衣衫褴褛。

纪王下马,拦住了一位手里拿着打狗棍,领着一位小男孩的老妇人。只见这位老妇人,个头不高,背有点驼,前额凸出,满头白发。身上穿衣服已经缀满补丁……

孟柱定睛一看,认得,这位老人家正是去年搭棚施粥时,那位饿极了的老妇人。

“老人家,这是要去哪里?”纪王关切地问。

“逃荒要饭呗,还能去哪里?”老妇人没好气地说:“自打去年闹了饥荒,好歹熬到开春。现今啊,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再不外出要饭,就没活路喽。”

“没有别的法子吗,非得逃荒要饭?”纪王继续发问。

“大兄弟啊,要是有一点法儿,谁愿意出来遭罪?山里的树皮都快啃光

了,实在没法子啊……俺老婆子倒是不怕死,可怜俺的小孙子……”老妇人指了指身边黑瘦的小男孩。

“奶奶,我饿……”小男孩仰着脸眼巴巴地望着老人。 “孩子的爹娘呢?”纪王好奇地问。

“孩子命苦啊!孩子她妈去年饿死了。孩子他爸为了有口饭吃,撇家舍业去了鄑邑海边,听说那里有野菜吃,饿不煞人。孩他爹走的时候,家里还有吃的,就没带孩子一块去。一个大男人的带着孩子也不方便……这不,家里快要断粮了……不知是咋回事,孩子他爹离家两年多也没回个信,俺要领着小孙子找他去!”

“老人家,都怨王爷无能,没有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受苦了!”纪王内疚道。

“你这人,说话可不能昧着良心!国家那么大,王爷一个人哪能管得过来?俺不但不怨他,还要感恩他呢。年前啊,要不是王爷搭粥施粥,娘娘给俺盛粥喝,俺老婆子早就饿煞了,还能挨到今天?俺老婆子土都埋到脖子了, 这辈子怕是见不到王爷了,以后你们若能见到,替俺谢谢王爷!”

纪王听罢,心中一酸,忙对杜谦说道:“快去,拿些干粮来。”

杜谦领会王爷的意思,连忙从背褡里拿来一个玉米面窝头,递到纪王手里。

纪王俯下身去,对老妇人道:“老人家,拿着,路上吃……”

“好人,好人啊!孩子,快过来谢谢叔叔。”老妇人扯过小孙子,感激不尽道。

“老人家,这里离海边还远着呢,路上慢点走……”纪王特意嘱咐道。“这条路,俺熟。俺大小就长在海边,年轻的时候啊,家里遭了水灾,随娘逃荒要饭到了山里……一晃啊,五十年喽……”老妇人沧桑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像是又回到了年轻时光。“光顾的说俺了,你们这是要干啥去?”

“我们是做买卖的,到山里收点山货。”杜谦敷衍道。

“这闹饥荒的年景,山货少,家家都不舍得卖,买卖也不好做喽……天不早了,俺娘俩要上路了。”老妇人说罢,颤巍巍拄着拐棍走出几十步,突然又扭回头高声说道:“家里要是没得吃了,一定要记得去海边,那里野菜多, 饿不煞人!”

……

又是一年春荒,百姓开始背井离乡逃荒要饭。人只要有一条活路,谁会放弃尊严乞讨他乡?纪王越想越觉得愧对纪国百姓。

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后雨水会渐多。农民在这个季节就开始了农事活动,在田间到处可以看到劳作的人们。路边不远处有农民在耕田,纪王觉得好奇,就朝农民走了过去。杜谦等也跟随而来。

纪王走到跟前看清了,是一老一少两个人。少的牵头,老的扶犁,一头皮包骨头的老黄牛,用坚韧的肩胛的力量,拉起了一架沉重的木犁。木犁深入土层,使黑土水一样翻卷过来,吃力地拉犁,新翻耕的泥土,散发着浓重的芬芳。

见有人来,老少二人也没有停止耕地,犁头继续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只见老者满头大汗,汗水滴答滴答融入泥土,湿透了衣衫,年轻人时而牵头, 时而拿起鞭子,挥舞着……

等来到地头,纪王才跟老者搭话:“老人家,耕地啊。” 老人看了纪王一眼答道:“嗯,耕地。不能耽误农时。”

“老哥,你也累了,歇会儿吧。来,抽袋烟。”杜谦急忙拿出带来的旱烟递给老人家。

老者聊起衣角擦了一把脸:“我咋能抽你的烟,我有。”老者客气道。“忙活半天了,也该歇歇了。儿啊,把牲口看好了,歇会儿。”老者慢慢放倒铁梨, 粗糙的手掌就往怀里摸。

“烟酒不分家,老哥甭客气。来,点上。”杜谦掏出火镰,给老者点着了。“好烟,有劲。”老者坐在地上深深吸了一口,赞道。

“老人家,耕完地种啥庄稼?”纪王刨根问底。

“大兄弟,听你说,就知道你不是庄户出身。谷子、高粱、地瓜、花生, 五谷杂粮都能种,等不到麦熟,就能收成了。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事,地误人一年,可不能耽误啊!耽误了,就要饿肚子。”

“老人家,论种地,我不懂。你是种地的行家,我还要向你讨教呢。”

纪王谦恭地说道。

“讨教不敢。我是庄户出身,祖辈都是农民,我没别的本事,论种地, 不是吹,没人比得了我。”老者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老人家,那个牵头的是你儿子吧。”纪王感兴趣地说道。

“是我的二儿子。大儿子当兵去了,二儿子也嚷嚷着去当兵,是我拦着没让他去。家里总要留下一个种地的,要是荒了地,当兵的吃啥喝啥?大兄弟, 你说是吧?”老者问纪王。

“老人家,是这个理,粮食是人的命根子!”纪王趁机求教:“老人家, 你也教教我咋扶犁?”

“这扶犁啊,看着轻松,也有窍门。扶不好,犁的地深浅不匀,边边角角也犁不到,要想犁得好,手心用力要匀,脚印要踩着犁头的半边走,犁地才萱萱活活,一根杂草也不见。”

正在说话间,一只灰色的爬行动物爬上了纪王的脚面……纪王“啊”地一声,吓得跳了起来。

孟柱听到王爷呼喊,不由自主地拔出了匕首。几位大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面面相觑。

杜谦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蛇虫。他弯下腰迅速逮住蛇虫解释道:“王爷,不要怕,这个小动物学名蜥蜴,俗名叫蛇虫,庄稼人称它为‘小龙’。冬天在地下休眠,惊蛰过后就会爬出洞,蛇出洞就代表龙抬头了,还预示着顺利和吉祥……”

“奥,是这样。快把它放了吧。”纪王由惊转喜。

杜谦放掉了蛇虫,蛇虫伸出舌头摇晃着脑袋,眨眼跑远了。

仅仅抽了一袋烟的工夫,老者就要起身犁地。纪王扶犁心切,一把抢过来握住犁把。老者也没阻挡。

杜谦见状急忙顶替少年牵牛,他在农村长大,精通农活,老黄牛任由他摆布。

孟柱手疾眼快,拿起牛鞭甩打着。他是个放牛娃出身,鞭稍在空中甩得“啪啪”直响。

几位大臣也没闲着,纷纷拿起镢头等工具,砸起了土坷垃。

纪王扶犁耕地开始了。老黄牛在牛鞭的威力下开始发力,犁头卷起泥土, 缓缓向前走动……

纪王自幼在皇宫长大,从没干过农活,更没有犁过地。尽管他按照老者说得去做,用力掌握着平衡,走起路来还是趔趔趄趄,双脚灌满了泥土。还没犁个来回趟,密密的汗珠就从脸上簌簌滚落……

天近中午,干燥的空气扑面而来,新翻耕的泥土晒得暖暖的。经过一阵体力劳动,纪王早已饥肠辘辘……

趁着到地头的功夫,纪王放下犁把。大臣们不敢怠慢,有的递水,有的递毛巾……

纪王稍作休息,一阵微风吹过,全身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

就在这时,从远处驰来一匹快马,骑者来到纪王跟前翻身下马。是传令兵。“报,娘娘有急事要王爷回府。”传令兵禀报。

“快去回禀娘娘,本王这就回。”纪王干脆道。

“王爷,您就是王爷?”老者大吃一惊:“老朽有眼不识泰山,王爷莫怪。儿子,来,给王爷磕头谢罪。”

父子就要施跪拜礼。

“免礼,免礼。”纪王一把搀住老者道:“老人家,今日讨教,本王受益匪浅,你何罪之有?你不但没罪,本王还要奖励你,特免你全家一年徭赋。”

“谢王爷,谢王爷!……”父子俩连连称谢。

“乡亲们,王爷给我家犁地了,王爷给我家犁地了……”老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突然大声喊了起来。

在田间耕作的乡亲们听到喊声,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跑过来,争先恐后一睹王爷的尊容。

不一会,就聚集了十几个人。施礼见过王爷后,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历朝历代,哪个王爷把庄稼人当人待?今儿王爷和咱们一样干农活,这世道变了, 咱庄稼人有福啊!”“王爷劝农躬耕,今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咱庄稼人一准能填饱肚子。”“王爷勤政亲民,洪福齐天,咱们草民都跟着沾光啊!”……

纪王见来人越来越多,清了清嗓子道:“本王躬耕劝农,就是希望诸位爱卿重视农业,啥时候也不能忘了百姓,忘了农民!咱们吃的、穿的都是农民给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农民日子过好了,江山才能坐稳……”

说罢,人群中有人带头鼓掌,接着掌声雷动。

“二月里,龙抬头,王爷躬耕试金牛,王公大臣砸坷垃,公卿大人来牵

头……”从人群中钻出几个娃娃,一齐唱起了歌谣。

郝燕儿传信让纪王回府。纪王挥手辞别了老者和众乡亲,一行人打马朝纪城方向奔去……

郝燕儿急招纪王回府,到底为了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