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拥戴曹丕代汉时,不是最积极的支持者,让原本信任他的曹丕疏远了他。曹丕认为父王看人还是准确的,司马懿这人就是有点难以捉摸。
司马懿不是不支持曹丕称帝,他原先通过支持曹操称王才稍微取得了曹操的一点信任。他当时认为曹丕称帝是件大事,得看看人们的反映、表态。他没想到曹丕称帝会这样顺利,简直没有一道“坎”。他明白,自己在曹丕时代又要接受新的锻炼和考验。要想再次重新获得曹丕的信任,依然是靠他杰出的才能、勤政、忠诚与隐忍的性格。
曹丕比司马懿小七岁,他完全用对待师长的态度来对待司马懿的。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的时候,不像杨修那样锋芒毕露,而是不显山不露水,处处小心翼翼,恪守本分,连喂牛饮马的小事都亲力亲为,让曹丕觉得他是个忠臣。曹丕自从得到司马懿的辅佐,事事水到渠成,处处得意顺心。曹丕对司马懿还是十分感激的。
在曹丕曹植争夺嫡位的时候,司马懿“辄有奇策”,诚心帮助曹丕。因此得到了曹丕的信任,眼下对他冷淡归冷淡,但两人关系还是一直很好的。或者说,曹丕心里对司马懿一直感激信任的。
曹丕即位之初,西汉时期“七国之乱”的画面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西汉时期的藩王,拥兵自重,富可敌国,所以对西汉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他要吸取汉朝的教训。
曹丕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和实施限制藩王的政策。在冷淡司马懿之后,曹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司马懿担此重任。晚上,曹丕派人叫来了司马懿,两人在尚书房秘密交谈,确定了“削藩”策略:时常变更藩王封地,藩王没有统治权和兵权,既不能管理封地内的百姓,也不设立数量不等的军队。其实曹魏的藩王一举一动都受到朝廷的监视,在封地形同在囹圄。
魏文帝曹丕的“藩王新政”确实能有效地解决藩王作乱的问题,但是导致了曹魏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这些是曹丕没有看到的后果。
尚书房灯光明亮,曹丕心情无比开朗。
第二天上早朝,众大臣奏过事情。曹丕宣召: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主政。司马懿接旨谢恩。
曹丕展两展两道倒立的混如黑漆的剑眉,细眼睛里射出寒星般的光泽,道:“各位爱卿,各位朝臣,关于藩王一事让我寝食难安,历朝历代都封藩王,不封不行。封藩王又会影响地方官员理政,士族人士对藩王心怀不满,大骂藩王。这样的结果是朕不愿看到的,朕要推行对待藩王的新政……”
而后司马懿公布了新政内容:藩王不理政、不掌兵,不管理封地百姓,不设立军队,安全有地方保护,享清福,颐养天年……
朝堂立刻大乱。士族官员纷纷称赞:“吾主圣明!”
那些该封王的曹丕最亲近的人强烈反对。
曹丕宣布:再议。退朝。
还议吗,当然不议了。曹丕的亲人亲戚们就跑到曹丕那里吵闹,到卞太后那里控诉,希望不要推行新政。
曹丕坚定不移,卞太后保持沉默。
司马懿公布,执行皇帝诏命,推行新政。司马懿知道曹丕是一个明主,他愿意为此一搏。
曹洪带着曹彰、曹真……跑到司马懿的尚书府中大吵大闹,把弓箭都射到了司马懿的门上。
司马懿淡淡地说道:“大概各位将军是不怕大王的责怪,竟然做出对朝廷官员无礼的事情,这是欺君的大罪。难道你们希望大王所统治的朝廷充满内乱吗?”
曹洪炸炸黄中带红的胡须,斜楞两下一大一小的鸳鸯眼,道:“你去报告那曹丕小儿,就说我曹洪在尚书闹事了,看他能把我怎样处置!”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告诉你都护将军,请不要忘了玉带诏事件董承他们是怎么处罚的?你们不要忘了前朝因为放荡不听从朝廷安排而被杀的将军也不在少数……”
曹洪他们见司马懿不为所动,怕闹大事情皇帝真的发怒,便悄悄走了。
司马懿推行新政是非常艰难的,他坚持下去了。在曹丕要出征时他故意犯错把自己送入自己掌握的牢房里。
典狱长大惊,忙跪倒叩头:“大人为何自己把自己送进监牢?”
司马懿笑道:“在这里我可以安稳睡觉,可以放心处理政事。”
推行新政十分艰难,司马懿在曹丕的支持下得以实施。
魏文帝曹丕对坚持原则的司马懿十分满意。通过此事,曹丕再一次感觉司马懿应该是个忠臣。以往,司马懿曾经向父皇向自己提出过很多好的意见,让曹丕认为,司马懿野心可能多少会有点。原先,父皇看出司马懿有狼子野心,不管战争多么艰难,都不让司马懿带兵,只向司马懿询问应敌之策。父皇不止一次嘱咐过他们弟兄几个:“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曹丕认为,人大多都有些野心。父皇既然有嘱咐,他的话不能不听,对司马懿提防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自己只把司马懿当作军师,让他出谋划策也就是了。最多让他做一个像郭嘉那样的谋士。话说回来,就算司马懿野心再大,隐藏得再深,他又能怎样?能撼动曹魏江山吗?“狼顾”也好,“鹰睽虎视”也罢,他还能翻得了天?量他不敢,找死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