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世纪之水>2.黄坛口上炮声隆

2.黄坛口上炮声隆

1951年10月1日,在乌溪江畔过惯了宁静生活的黄坛口江边的村民,第一次听到有一声炮声从山上传来。炮声很响,也传得很远。之后,这炮声便隔三差五在黄坛口村两侧的山上山下响起。一向沉寂而又默默无闻的黄坛口乡黄坛口村西峡谷,顿时便热闹了起来。

在1958年由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黄坛口工程处编印的一本《黄坛口水电站工程纪念册》中,有一张黄坛口电站动工时的照片,这张黑白的带有资料性质而非作为艺术作品的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使我们看到了黄坛口电站动工时的最早期的场景,尽管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可能受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这张印在铜板纸上的照片看上去有些模糊,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十分的珍贵,因为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得出黄坛口电站在建成前的原生状态:这是一处高山峡谷,坡度较大,河流湍急,没有平原。在江中一块平整的滩地上,建着几幢简易的施工房及堆着许多的设备和材料。有一些船只,似乎已经开始在江中作业。照片中没有出现民居,这是一大遗憾,其实黄坛口是个村落,它由几个傍在乌溪江畔的自然村组成,左边也有,右边也有,中间穿过一条乌溪江,当地有一句顺口溜:过溪河当洗澡,爬山过岭当棉袄。说的就是在原先大坝未建时各自然村之间,相互联络的方式。

时任黄坛口电站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浙江水力发电工程处副处长的石青就是在这个时候进驻黄坛口村的,石青是山东人,南下干部,作为解放后衢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石青对黄坛口这一带是十分熟悉的,在1949年暮春衢州刚刚解放时,他在时任地委书记燕明的领导下,曾在黄坛口一带剿过土匪。在2015年由衢州晚报编印的一本名为《浙西剿匪记》的书中,有一篇由衢州籍知名作家陈才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其中有对燕明和石青的描述:

“燕明是河北人,三十出头,虽个子不高,却结实干练,目光锐利,他在中学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后投身革命,做党的地下工作,在山东曾担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务,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1949年初,他随军南下,到衢州担任地委书记。”

“县委书记石青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理着小平头,血气方刚,他一听情况,操着一口山东话说:“奶奶个熊!他们敢来,我就敢打,不打他个狗吃屎,俺就不姓石了。”

这两位从北方来的领导在剿匪结束后,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声中,曾是衢县县委书记的石青率先来到黄坛口电站建设指挥部担任党委书记,之后为加强领导,燕明也来到黄坛口电站,担任黄坛口水电工程管理委员会主任,石青任政治处主任兼电站工会主席,负责党、工、团、保卫等工作,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当时与石青同时进入黄坛口村的是一支三千多人的施工队伍。这支背着行囊、挑着铺盖、身着各式服装的施工队伍进入黄坛口村后,就把这个小小的村庄挤得几乎水泄不通了。作为黄坛口电站施工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尽管石青面临的事情千头万绪,多如牛毛,但当务之急的事件却只有一桩,那就是首先得让这支施工队伍“安营扎寨”,可住到哪儿呢?小小的黄坛口村就这么几户人家。即便全部腾出来,也住不下这么多人啊。没办法,只得向当地政府求助,石青此前就是衢县的县委书记兼县长,老领导有困难,“呛”一声就是,于是,大家便立即行动起来,先腾出黄坛口村村民的空房子,那时根本就没有钉子户,也从不论价钱,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国家建黄坛口电站,是在为老百姓造福,既然是为老百姓造福,老百姓怎么能向国家伸手要钱呢?就如黄坛口村一位姓吴的老大爷说的:那时候人心是很齐的,只要政府需要,家里什么东西都可献出来。有的人家自己住的房子本来就小,见施工队进村后,就把家里大的房子让出来,给施工人员住,自己家里人就挤到小的房间去。

他告诉笔者,他当年就是黄坛口电站的一名建设者,后来又参加了新安江电站的建设,新安江电站结束后,他又成为黄坛口电站通往外界的一名护路工。如今,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大爷早已在家安度晚年,他的家门口正对着黄坛口电站,他每天都会坐在家门口,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参观黄坛口电站,又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离开黄坛口电站,他说:黄坛口电站现在出名了,作为当年的一名参与建设者,我心里很高兴,很自豪。

另一位姓蓝的黄坛口村民也对笔者说,当年他们家也曾住过黄坛口电站的建设者,在施工队伍进村后,村民们便像当年欢迎红军挺进师的战士们一样,你争我夺地把工人们拽进自己的家。但毕竟村子太小了,住不下那么多的人,大家就一起动手建房子。好在黄坛口盛产毛竹,大家便就地取材,从山上砍下毛竹,把地平整一下,很快一排排崭新的竹房子就建好了。因为没有砖和瓦,大家就用稻草和油毛毡当瓦片,竹篱笆作围墙,竹围墙透风,大家就在里外抹上厚厚的黄泥巴,然后在里面贴上旧报纸,又在外面刷成赭红色,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住房的矛盾解决了,家具的矛盾又出来了,大家又想到了毛竹,于是,大家一齐动手,很快,一批崭新的竹床、竹椅、竹桌子、竹凳子被制作出来并投入使用,从此以后,整个黄坛口电站工地上有三种声音最引人关注,一是隆隆的开炮声,二是工人们响亮的号子声,再就是从工人们使用的竹床、竹椅、竹桌子、竹凳子中发出的吱吱嘎嘎声。这种奇特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尤其显得清晰而响亮,可以想象的是,在一个由毛竹搭成的相对集中而密封性又很差的住宅区内,数千个人在竹床上翻身、移动或伸胳膊蹬腿时发出的吱吱嘎嘎声,与竹床上这些极度劳累的熟睡者如雷的酣声交融在一起,那是一阕多么宏亮多么壮阔的工地交响曲啊。

有关毛竹在黄坛口电站工地上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些,一位当年的亲历者对笔者说:他有一天早上醒来时感觉身下有点不对头,在床的中间部位有个突出的东西刺痛了他,他开始以为是一块不知因何原因裹夹在被子中的小碎石,或者是某位喜欢搞恶作剧的室友塞在他被子里的小木片,他便伸手摸了下,不对,石子和木片的手感不是这样的,于是他便爬起来,掀起床垫一看,不觉吃了一惊,原来在竹床的中间,一棵茶杯粗的新笋,正顶开竹片,将尖尖的笋头钻出来,很显然,这棵发育良好的新笋尽管受到了竹床、也就是它同胞的阻碍,但却无法阻止它向上的趋势,因为它是顽强的。

与工人们低劣的清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应的是,黄坛口电站的施工条件亦是艰苦的、简陋的,许多原本应由机械施工的工程因为没有相应的设备只好由人工替代,说白了,就是肩挑人抬。挑黄沙、挑石子,抬水泥,抬石块,抬机器,抬设备。但在黄坛口电站工地上挑东西和抬东西与平地上可不一样,在黄坛口电站工地上挑抬东西光有力气还不够,还要有胆识和平衡术。因为很多建材需要从下面往上面挑和抬,这中间就要走过一条长长的由毛竹扎成或木板制成的跳跳板,俗称“一字跳”,许多人凭有一身力气,在平地上挑抬东西从来不怕。但当他挑着或抬着东西一跨上“一字跳”的时候,腿脚就开始发软发抖了,尤其是到了“一字跳”的中间部位时,挑着抬着东西的人只要一挪动步子,那“一字跳”就会上下左右的晃动起来,把人吓得上也不是,下也不是,蹲下也不是,站起来也不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曾有人从“一字跳”上摔下来,受了伤。有的人因此得了恐高症,别说挑着抬着东西上“一字跳”,就是见到“一字跳”就吓得心噗噗的乱跳,有一些女同志,听说要上“一字跳”挑东西,吓得干脆蹲在地上哭起来。

但吓也好,哭也好,黄沙还得通过“一字跳”往上面挑,石头也得通过“一字跳”往上面抬。

这里得特别提一下海宁抬班的故事。所谓海宁抬班,就是一班从海宁过来抬石头的人,这班人可了不得,不仅力大无穷,而且胆识过人。这里所说的胆识,就是他们在“一字跳”上抬石头时的那种沉稳和淡然。海宁抬班以在工地上善抬大石块而闻名,在来黄坛口电站工地前,他们长年累月在钱塘江海塘工地上抬石。在一篇题为《浙江第一颗夜明珠》的文章中,笔者曾读到过一段专门描述海宁抬班的文字,文字生动而传神,令人难忘:“这批修钱江海塘出身的民工,抬大石块的本领真绝,两人一杠,少则200公斤,力大的能抬到300公斤。又高又窄的跳板,俗称“一字跳”,走上去晃晃悠悠,一般人空手爬上去都心悬头晕。而海宁抬班却如履平地,他们使一种特制的短木杠,两人身体略向内倾,哼着号子沉稳地行走在10多米高的跳板上,姿势是那么的轻盈矫健,使人驻足赞叹。他们还有一手栓石块的绝招,无论形状多怪的大石块,他们看准了,用绳子轻轻一络就牢牢套住,不用打结,一只手捏住绳端,抬起来不卸肩,抬到时只喊一声“歇”,手一松,石块就缓缓落地,动作又稳又快,沉重的劳动在他们身上竟显出令人难忘的美感,海宁抬班在工地上名声很响,青年班长赵柏金由此而被推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如果说,在黄坛口电站施工期间缺少机械设备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在建造黄坛口电站的工地上一开始竟然没有电,这就让人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了,但这是真的。有一位老衢州人告诉笔者:在全国解放初期,衢州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整个衢县县城也只有一台柴油发电机,却主要供城内少数用户的照明之用。而且每天只发几小时,规定几点到几点,余下时间点蜡烛、油灯、灯笼。

曾在黄坛口电站建设之初担任过工地围堰队副队长的郭文治老人对笔者说,1951年10月他从奉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来支援黄坛口电站工程建设时,一下火车,发现衢州火车站一片漆黑,一问,才知火车站没有电,出站口时,他发现许多挑夫和接站的人都打着灯笼,可见当时衢州工业落后的程度。后来工地上弄了一台从外国的兵舰上拆下来的800千瓦的发电机,总算解决了逐步的照明问题。

工地上唯一能闻到现代气息的是施工方吴锦安经理从上海带来的6辆汽车,一台推土机等设备。吴锦安是上海国华公司的经理,主营业务是建筑。当时国华公司有部分施工队伍在海宁修钱塘江堤塘。因吴锦安与徐洽时是浙江大学的同学,对修建堤坝有一定的经验,于是经徐洽时介绍,才参与到黄坛口电站的建设中来。之后,又因工程建设和发展需要,成立了公私合营国华工程公司。由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处长徐洽时任经理,原上海国华公司经理吴锦安任第一副经理,原浙江建筑公司副经理刘绍文任第二副经理,原国华公司副经理方刚任第三副经理。作为黄坛口电站的主要承建方,公私合营国华工程公司在承建黄坛口电站这个浙江省当时最大的建设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完成了黄坛口电站建设后,该公司又承建了湖南镇电站等多个大中型电站的建设。此后,该公司又征战南北,爬山涉水,历尽艰险,为祖国的水电事业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