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返乡 嗣子立王熙
献帝傀儡 丧权倚孟德
公元202年,为壬午年,是马年。马年对王熙一家而言,甚为不利,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以往的正月,高平人盼雨,是望眼欲穿。没想到,马年的正月初三开始,大雨一直下到上元节的正月十五还没完没了。王熙家的房屋半夜垮塌了三大间,不幸中的万幸是没有砸死人。只是小王熙突遭雨淋,高烧不退。王熙的父亲王赈抱着小王熙走州下县找郎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小王熙从阎王爷的手里讨了回来。王赈的小儿子平安了,不容他歇上半口气,大儿子王丞又被官府抓进了大牢。
王熙的大哥王丞,自小跟着父亲做贸易,甚是精明勤奋,在高平县商贸界小有名气。他被抓进监狱不是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而是树大招风,同行是冤家,被高平县的另一位商家所妒忌,借自家被盗,用金钱铺路诬告乃王丞所为,而出首将其抓走。
就在王熙的父亲王赈为儿子的冤案忙得焦头烂额,精疲力尽之时,王家在高平城里的生药店,又半夜起火,店铺及一应药材,还有毗邻的房舍皆被烧得一干二净。王熙的父亲虽说是奄奄一息,举步维艰,可毕竟是个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倒下。王熙的母亲卫氏却被家中连续不断的灾祸击倒了,卧床十余日,水米不沾,药石无效,昏迷不醒。王家上下,一个个左眼瞪右眼,束手无策,眼巴巴地等着阎王老子将其带走。
物极必反,路极必转。
当高平人私下里都在悄悄地议论,老王家这一次再无回天之力,会彻底完蛋的时候,山穷水尽的王熙一家,居然否极泰来,峰回路转。先是王熙的大舅卫生带着儿子卫汎从老家河东赶来高平探亲。这卫家父子皆是河东之医,卫生还是名医,为救亲人,卫氏父子二人自然是张天师发雨——尽葫芦一洒了。偏方神方一起上,白天黑夜不离床,终于将王熙的母亲卫氏,从阎罗殿扯了回来。紧接着,王熙的大伯父,王赈的胞兄王斌自并州上党回老家高平祭祖。并州,在东汉年间为上等州,辖有9个郡,80个县,州府治所设在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地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并州是中原商贾云集的地方,作生意人皆以并州商,即晋商为自豪。晋商的名气自东汉初年就远播华夏,闻名中原。王熙的伯父王斌原与弟弟王赈经贸药材的。树大开衩,兄弟大分家。弟弟王赈回老家高平后,他就改行做贸迁。贸迁是干什么的?贸迁为贩运买卖,相当于今天的长途贩运户。简而言之,王熙的大伯父是很有钱的。有钱的大老板王斌,看到弟弟王赈如此落难,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快,在王斌的扶持下,王熙的父亲将冤在大牢里的儿子赎了回来。垮掉的房屋重新盖了起来,被烧毁的生药铺又东山再起梅开二度。
高平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已跌入深渊谷底的王家居然在一年半载中又一筋斗翻了起来。有兄长王斌做后盾,王熙的父亲是雄风再起,踌躇满志。生意兴隆不用说,又添人进口生了一小儿子。王熙由老幺晋级为老三。王熙的二哥王煦因为在地震后擒贼斗匪有功,受到高平县奖励,选拔进县衙当上了雇习捕快。什么叫雇习捕快?雇习就是今天的临时工。捕快就是今天的警察。以现代的话解释,雇习捕快,即合同制警察是也。东汉末年家里有人在衙门里当捕快,那可是一件长脸的事,平时欺负你的人,会像孙子一样巴结你。王熙一家终于扬眉吐气了。
家里的地位提高了,人气上升了,王熙的母亲是个很有远见的女性,就想到要让王熙读书识字。于是,卫氏女便在儿子咿咿学语的时候教他识字念书。王熙也天生聪慧,才三四岁的幼儿居然能读《尚书》《诗》《礼》。全家人都欢欣鼓舞,最高兴的是王熙的大伯王斌。王斌在上党虽说是家财阔绰,声名甚佳,最大的心病就是不惑之年的他膝下无子。在房族的撮合下,王赈夫妇同意将王熙立给长兄王斌为嗣子。王熙四岁生日那天,王斌遍请乡党、族众宣布,不日,将带王熙返回上党郡。为了解除兄弟的后顾之忧,王斌资助王熙的大哥王丞另立门户,举家迁至离老家五里远的凤山桥建起了独门独院。王丞的生意也是另起炉灶,独立经营,资金当然是大伯父王斌出大头。这一切既源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他王斌要帮兄弟家一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他得了一个聪明伶俐的王熙,也应该给嗣子王熙家作些补偿。
小家大社会,社会大家庭。
王熙一家三四年间祸福无常不定,变故五次三番。可见,当时的泱泱华夏所发生的大事小故,是十天八夜也说不完,叙不尽。
有道是,大事小事皆在人为。这三四年的大事太多了,下面说几个主宰大事的人物举一反三,以正视听。
这第一个人物叫袁绍。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的汝南汝阳,即今天的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显宦之家。父亲袁逢,汉灵帝刘宏在位时,任司徒,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袁绍的叔父袁隗,是汉少帝、汉献帝的两朝太傅。太傅为重臣之首,三公之上,与丞相比肩。袁绍的从弟袁术,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专权时,以后将军赏之。袁绍初为司隶校尉,屡劝大将军何进诛宦官。何进被杀,他灭尽宦官,声名大振。董卓进京专权,欲废除少帝,袁绍坚决反对,遭董卓忌恨,不得不离开洛阳任渤海郡太守。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85年,袁绍联合关中州郡讨伐董卓,被推为盟主。后夺取冀州,击败公孙瓒,据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大州的地盘,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割据枭雄。曹操与其相比较,不值一提。可袁绍的地盘再大,心胸却狭窄无比,外宽内忌,好谋无断,不能任人为贤。最后到了忌贤拒谏的地步,将屡出奇谋的谋士许攸家眷扣压囚禁起来,以绝许攸劝谏之烦。许攸愤而投奔曹操,献奇袭袁军粮屯乌巢之计。曹操喜出望外,亲率铁骑五千,打着袁军旗号,轻而易举地将乌巢粮草烧成灰烬。又不费吹灰之力,将袁绍的二名大将张郃、高览收归麾下。在官渡连营数十里,屯兵几十万的袁绍大军,此时将无斗志,兵似散沙,不堪一击。曹操挥师反击,以不足二万之师,对袁军十余万众。(《三国演义》夸大曹、袁二军的悬殊,称袁军70万,曹军7万),如汤浇蚁穴,火烧棉屯,将袁绍的大军打得惶惶大败,狼狈不堪。骄而无谋,不可一世的袁绍仅率800余骑而仓惶逃命。袁绍的官渡之战,给世界战争史留下了寡谋乏算,骄兵必败的耻辱之例,也给自己掘下了坟墓。
202年五月庚戌日,袁绍病死于冀州城。冀州城的治所在邺县,即今天的河北临漳西南。史称,袁绍是吐血而亡,实实在在是被曹操活活气死的。
袁绍一死,在其身边的幼子袁尚当即承袭了冀州牧的职位。牧,乃东汉末期的官名,职俸二千石。汉灵帝刘宏于永康元年,将原来一州最高军政长官刺史改称为牧。与刺史不同的是,牧,位居九卿,有府蜀属吏,如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主簿等。
自古长幼有序,承袭之制先长后幼。袁尚身为幼子,可近水楼台先得月,远在青州当刺史的袁谭远水救不了近火,只得忍气吞声,任由兄弟发号施令,让他任车骑将军,为抵御曹军的先锋。弟夺兄位,曹操手下的谋士许攸献计,先撤军坐山观虎斗。果然,袁谭忍无可忍,挥师与其弟袁尚刀兵相见。袁尚兵多将广,力量雄厚,袁谭屡战屡败,只好派谋士辛毗向曹操求救。曹操当然高兴,与袁谭一起发兵,将袁尚打得丢盔弃甲,逃往幽州。袁谭看到父亲的老巢被曹操占领了,心里很不舒服,便暗地里收降袁尚的部众,伺机重新夺回冀州城。曹操当然不会让步,亲自统率大军攻打袁谭。袁谭不堪一击,败退于南皮,被困数十天,不得不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这次不干了,以袁谭反复无常的小人伎俩予以拒绝。袁谭只得冒死突围,结果在混战中被战马踏成肉泥。
袁绍父子的灭亡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不是什么伤心悲哀的事情,而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袁绍父子的灭亡,也意味着曹操统一北方的全面胜利,去除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一块心病。
说完了袁绍说曹操。曹操在三四年中,做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惊天的事,就是恢复历史上的迎冬礼仪。建安七年九月,曹操给汉献帝上书,要求恢复已经废除很久的迎冬礼仪。什么叫迎冬礼仪?迎冬礼仪就是祭天。历朝历代帝王都会有祭天祭地的活动。自董卓进京以后,朝纲倒悬,礼仪丧失,这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就被废除了。
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时日,汉献帝批准了丞相曹操的上书,举行迎冬仪式。迎冬仪式专场设在京都许昌北郊,朝中公卿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也是首次参加这种活动。迎冬礼仪议程共有八大章,那气势,那规模古之没有。这就是曹操的性格,不做便罢,要做就做超一流的。
迎冬礼仪的第一章,是恢复八佾舞蹈。何为八佾舞?佾,一种乐舞行例。所谓八佾,即纵横都是八人,共64人,这是一项等级森严的规定。奴隶社会等级制度规定,祭祀乐舞,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榖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佾;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这八佾舞的阵势一排开,把汉献帝以及公卿以上的大小官员眼睛都看直了。八纵八横的笙管箫乐一齐奏响,长袖飘舞,声乐震天,礼炮齐鸣。汉献帝尽管是个傀儡皇帝,可毕竟是皇帝,礼仪中皆由他首当其冲地唱主角。那种豪迈,那种风光,那种惬意,他是第一次领略,心里总算有一种做皇帝的感觉,也打心眼里对大权独揽的曹丞相有了一丝好感。
曹操所做的动地之事有二项。一项是亲自到河南开封,当时称之为浚仪,指挥治理睢阳渠系。睢阳渠,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渠系。相传在西汉初年由丞相萧何设计开凿而成。睢阳渠连接古睢水,串引沟通汴水、淮水形成三水交融合汇,天旱可引三水灌溉,水淹时,一地可向三水排泄,对当地的农业、牧业起着事关重大的作用。因渠系的绝大部分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境内,故名睢阳渠。睢阳渠自王莽建新朝以后,基本没人疏浚整治过,沿途淤泥堵塞,岸崩坝塌,几乎丧失了洪排旱灌的功能。曹操亲率大军整治疏治,无疑对开封、商丘两地的百姓农事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曹操做的动地第二件事,是开凿河道引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淇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古为黄河支流,在今天的河南汲县东北的淇门镇南入黄河,故名淇水。白沟,不是今天的河南省高碑店市内的白沟镇,而是一条比较小的水域,在今天的河南浚县西部,其发源处临近汲县的淇水。其流向为东北向经河南内黄县西北与古清河会合,曹操引淇水入白沟有二个目的,为统一北方作准备,说白了,是为了打仗运粮的便利。其次,是方便一河两岸的农业灌溉,农民的生活用水。
这拦截淇水可不是一般的工程,其难度不亚于今天长江三峡的堵口合龙。当年,没有钢筋水泥,装卸大车,一点一滴靠的全是人工,其难度可想而知。曹操用什么办法呢?用大枋木作堰拦截。什么叫大枋木?大枋木就是用巨型大树锯成带有角度的像枕木一样,一根一根合起来,间距缝隙为很小的木枕。用枕木合成一道拦水大坝,也只有他曹操敢想敢干了。史载,在淇水枋木作堰的过程中,淹死的木匠在300人以上。
曹操没有亏待那些死去的300多木匠,给他们的家属拨付了大量钱粮,其子孙后代享受七品的年俸,有能力的子孙入仕为官。在魏明帝曹睿手下,很有作为,甚得明帝赏识的将作匠魏山、掌旗中郎将鲍信等都是那些木匠的子孙。将作匠魏山,后因修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新城有功,死后被追封为陈仓候。曹操还厚葬了那些死去的木匠、木工。至今,河南汲县江门山有“匠作古冢”遗址,相传就是当年修造淇水堰死去工匠的坟地。
1800多年过去了,曹操当年修筑的淇水堰至今仍有一段称“卫海”的河道,还在发挥作用。今人有两句诗对曹操当年引淇筑堰的功绩予以怀念:千古卫海今流畅,遥诉曹公引淇难。
说完了曹操惊天动地,为皇帝发奅,为百姓造福的事,下面说说他劳民伤财的事。
公元202年至205年4月间,曹操共发起了大小战争10余次,有二场大战杀戮无数。第一场大战,是汉献帝建安八年八月发起的攻击荆州九郡之战。
荆州,为东汉末年的天下中等州,管辖有9个郡,117个县,史称“荆襄九郡”。地域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小部分区域。荆州的治所西汉至东汉都设在今湖南省的汉寿县北。汉桓帝刘志的永兴(公元153-154)年间迁至今天的湖北襄阳市。时任荆州牧为刘表。
刘表,字景升,东汉皇族的远支后裔,山阳高平人,与王熙同为今天山东邹城郭里的老乡,公元190年的初平元年任荆州刺史,任用蒯良、蒯越、蔡冒等人平定境内的内乱。后为镇南将军,领荆州牧,拥兵自重,观望形势,把荆州治理得还算富庶。《魏书·刘表传》载,刘表长得很俊俏,一表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十足的帅哥。“表与汝南陈翔宇字仲麒、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星字世元、渤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南阳岑蛭字公孝为八友”。这“八友”后人也称“八俊”“八及”“八顾”。总之,刘表在当时的东汉末是飞机上安喇叭——名声远扬,天地皆知。
刘表名气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待天下文人十分友善,来者不拒,故此,一些北方的文人士子纷纷南投荆州刘表。
也正是因为刘表的名气大,曹操才决定要攻打荆州。在曹操的眼里,他对弱小之辈,不屑一顾。他一生不作欺软怕硬的事。曹操征伐荆州还有一个导火索,那就是刘表收留了刘备。当然,这次曹操发动攻打荆襄九郡的战争,也因路途遥远,部署不足半途而废。
曹操发起的第二场战争,就是攻邺城,破青州。
邺城是冀州的首府,曹操老对头手下败将袁绍的老巢。前文说过,袁绍自官渡之战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最后吐血身亡。袁绍的幼子袁尚自领冀州牧之职,与其兄袁谭发生内讧。曹操乘机发兵将邺城一举拿下。
战争是残酷的。袁绍经营多年的邺城,非比寻常。曹操与袁谭两支兵马将邺城团团围住,以困待攻。城内的袁尚粮草断绝一个多月。兵士将城中的百姓粮食掠夺一空,老百姓活活饿死了万余人。
邺城攻破了以后,曹操又乘胜追击,挥师攻打袁谭的老巢青州城。青州,当时辖有6个郡与国,65个县。州府所在地在今天山东淄博市临淄县北。青州地域不算大,相当于今天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青州城的攻打比邺城的难度小多了,但双方死伤的兵马也在万人以上。故此,曹操平定了冀州、青州,自领冀州牧后,下令减去二州百姓三年的税赋,将老百姓被减去的税赋转由当地豪绅承担。对各地方的豪强恶绅实施土地兼并之法,既使百姓的负担减轻,又算是对邺城饿死百姓的一点补偿。
对邺城百姓而言,曹操还做了一件有益之事。建都邺城,将邺城袁绍经营的都城由今天的河北磁县南,迁到今天的河北临漳县西南约15公里邺城镇。曹操为什么要南迁邺城呢?一是避开袁绍的诲气,二是邺城镇自古就是名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的春秋争霸时代,春秋霸主齐桓公曾在此建都,由此及彼,不难看出,曹操要当中原霸主的雄心壮志,早就有之。
袁绍、曹操的事说完了,下面该是第三个人物王粲出场了。王粲,字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殁于公元217年。王粲论辈份,是王熙的族叔,他是引荐王熙进入襄阳的恩人。换句话说,没有王粲,王熙能不能进入襄阳,即便进了襄阳能不能进入上流社会,该打问号了。
东汉末年,没有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皆由出身所定,举荐所行,没有王粲的声名远播,出身微寒的王熙,刘表绝对不会收留的。而王粲是什么人?王粲是一位声名如雷贯耳的大作家、大诗人、大文豪,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成就最大,影响最大。这“两最”中,关键是他创作、遗留的诗文最多。
史书上说,王粲是天生的脑袋瓜子,记忆惊人。小时候就名噪天下。当时的文豪领袖,大文学家,著名的大儒蔡邕,官居中郎将之职。有一天,听说天才王粲到他家在门外候见时,十分高兴,手忙脚乱地亲自出门迎接王粲,结果将木屣穿倒了,出门后才发现,留下了“蔡中郎倒屣迎仲宣”的千古美谈。王粲强记默识,具有神奇之说。
相传,王粲幼小读书十分顽皮。有一次,经学馆老师布置作业,王粲贪玩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他又不好意思问别人,怎么办呢?王粲想起了一件事,老师十二分喜欢汉代才女卓文君的诗文。一天老师的文友来相聚,二人共同诵读了文友带来的卓文君的《白头吟》。正读着,老师的妻子来了。这老师是属老鼠的,见了妻子如同老鼠见了猫,浑身都软了刺,偏偏老师的妻子又是个醋罐子,绝对容不得丈夫对美女、才女进行品头论足。见丈夫捧着《白头吟》在摇头晃脑地诵读,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把抢过《白头吟》竹简,丢进火塘烧成了一堆灰。事后,老师为这事后悔得不得了。因为这《白头吟》还没有完全记住,想又想不起来,找书吧,又没有。为此,常常唉声叹气发呆。小王粲高兴的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那天老师与朋友捧读时,王粲在一旁偶尔碰上了,老师读一句,他记一句,二三遍后,就一字不落地将《白头吟》记入脑子了。老师为没有记住《白头吟》后悔不已,王粲好几次想将《白头吟》告诉老师,但又怕老师骂他偷听犯忌。现在作业记不住了,不如将《白头吟》写出来代替作业。于是,王粲推开竹简,挥笔而就,将《白头吟》写了出来。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需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王粲老师看到王粲的作业,激动得差一点发了羊角癫。从此以后,对王粲是刮目相看,另眼相待。王粲博闻强识的天赋,就这样出了名,以至大文学家蔡邕都想与王粲见上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