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梦游 晋阳擒高干
蔡琰命蹇 泣血悲愤诗
人心似水朝朝涨,世事如棋局局新。
借王熙在真阳道观如饥似渴地学儒、学道、学医的茬口,讲一件有趣事,说二篇奇文。因这趣事与奇文皆是王熙在金壶岭和真阳观拜师前后发生的。先说趣事:趣事为曹洪梦游活捉高干。
曹洪是什么人?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堂弟,曹德的儿子。于曹操有救命之功。当年曹操在陈留起兵时,兵少将寡,底气很不足。曹洪得知领兵连夜赶往陈留,使曹操的士卒士气大振,旗开得胜。曹操讨伐董卓,在荥阳被董卓的大将徐荣以十余倍的人马围困,曹洪与曹操换马突围,免于一死。征伐西凉马超时,曹操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惶惶而逃,马超紧追不舍,眼看枪尖子就要刺到曹操的后脑壳了,曹洪斜刺里冲了进来,以死相拼,挡住了马超的枪尖,曹操才死里逃生。这样的兄弟,曹操当然是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只是曹洪生来是个冲锋陷阵的命,做不了大官,担不了重任。加上脾气暴躁,当上大将军后,是屡屡失利,好不沮丧。也是憨人有憨福,莽夫有莽运。半夜里糊里糊涂立了大功一件,活捉了被曹操悬赏万银的叛将高干。
高干,字元才,伐卓盟主袁绍的亲外甥,此人狡猾异常,贼精贼精。袁绍割据北方时,高干捞了个并州牧的肥缺。袁绍死后,袁谭亡,高干马上举旗降曹,拱手将并州的首府晋阳城献给了曹操。曹操见晋阳兵不血刃,认为功在高干,就十分爽快地答应高干继续为并州刺史,原封不动地让他在今天太原市西南的晋阳城,做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并州王。曹操回许昌,为汉献帝主持给贫困的文武官员进行扶贫济困时,高干马上翻脸不认人,撰写了反曹操檄文,捕杀曹操留在并州的亲信。这下可把曹操惹毛了,把朝中扶贫的事交给新任尚书郎仲长统,亲率大军,长驱直入将高干的辖城辖地全部收复,然后以十万铁骑将高干的老巢晋阳城杏花岭团团围住。高干见大势不好,又厚着脸皮向曹操投降。曹操最恨反复无常的无耻之徒,一封箭书射往高营,要命不要城。高干没辙了,狡兔三窟,趁曹操还未发起总攻的间隙,只身一人弃城而逃。晋阳城不攻自破了。没有捉到高干,曹操好不气恼,悬赏五千要高干的人头。谁活捉高干,赏银翻倍,一万两。
高干是正月望日逃脱的,到四月底还是杳无音信,生未见人,死未见尸。曹操挥剑斩案角发过誓,不捉高干不回京。天天催问这事,这天是四月二十九日,时称晦日。曹洪到曹操大帐见堂兄闷脸翘须,就半开玩笑半吹牛地逗曹操开心。
曹洪说:“大哥不要急,高干贼儿今晚就会被我捉到,明日为弟一定让你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以解气。”
曹操摇头苦笑:“福弟是在宽为兄的心。你要真的今晚捉住高干,一万赏银之外,再加百顷地。”
曹洪巴掌一拍:“孟德兄说话可要算数哈。到时候又舍不得,张辽、徐晃你们可要给我做个证哈。”曹洪说完哼着小调,摇摇晃晃,回自己的大帐睡觉去了。睡到三更天,曹洪一个狮子打滚,从木榻上坐了起来。怎么,真的有未卜先知,算到高干要回晋阳城?不是。那他发什么神经?不是发神经,是正儿八经的发了病。
什么病?夜——游——症。
夜游症,也称梦游症,梦幻症,古今同名。病因病理至今是谜,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发病者多为半夜时分,更深夜静之时,走出室外,寻找白天或梦中的幻觉之事。许多病案记载,夜游症病人发病时所逾越的高难度的险域、险境,恢复正常后,怎么也不能完成。《奇闻怪事》记载浙江环江有个叫游斌的农民,患有严重的夜游症,一天晚上发了病,居然爬到他屋子后88米多高的移动天线塔上坐了一夜。天亮后,他怎么也不敢下来,最后110调来消防云梯将他救下来。游斌说,他自小就有恐高症,上到三米以上的地方,他根本不敢往下看。三个半月后,游斌又一次爬上了88米的高塔。当地科学、医学界将他定为了病案范例,进行了各种最先进的人体检测设备,查了数次,找不到任何根由。
曹洪的夜游症一年半载会发生。发病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一般除了家人,很少有外人知道。这天晚上,他全身披挂,扛着120余斤的开山铁斧,相当于今天六七十斤重的家伙。顺着城沿的圉道往前走。这圉道就是马厩。他要去牵马。每到有黑影处,如树影、垛影、楼影,曹洪就狠狠地辟上几斧,就这样他大摇大摆地走到了晋阳城内围的城壕边。突然肚子一阵急紧,要解手了。这三更半夜的,他随便往地上一蹲,不就完事了。不行,梦游之人,有自己的习惯,譬如,解手不到溷内是拉不出来的。哈叫溷?就是今天的茅厕,厕所,也称圐圙。于是,曹洪扛着斧头往他熟悉的一处茅厕里走去。这处茅厕在城壕的内桥边。他刚走到茅厕边,一个黑影一晃钻进了茅厕。梦游中的曹洪最烦黑影子,见了这个东西非砍不可。铁斧一举,将茅厕劈成了两半,只听见茅厕里一声“唉哟”的惨叫,把曹洪吓了一跳。这一惊吓,倒把曹洪反而惊醒了。
凭啥说把曹洪惊醒了?这窍儿说出来一点都没玄念。夜游症患者,病发时,是绝对说不出话,发不了声的。许多患者自诉发病时胸口憋得慌,像压着大石头,塞了破絮烂草一样透不过气来。此时的曹洪大吼一声:“狗贼,高干,你往哪里钻!”
附近巡夜的士兵闻声起来,见是曹大将军,无不惊奇。灯笼、火把齐举,刀枪、斧棍齐伸,将被劈开的茅厕房杂草挑开,一个人在茅厕里战战兢兢,扯上来一看,正是悬赏捉拿的高干。
这就奇了,怪了,四个多月无影无踪的叛将高干,怎么半夜三更出现在粪坑里呢?难道他自始至终就没有逃出晋阳城?逃了,逃到了上党郡。在上党郡的几个月间,高干也是提心吊胆,过的不是日子。况且随身所带的钱财也用得差不多了。再不弄钱,提心吊胆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上次降曹,高干就多了个心眼,将并州搜刮来的钱财金银宝贝藏了起来。而且私下秘密地挖了条暗道。因此,他逃出晋阳城就轻而易举。高干很精明,也很迷信术士。在潜回晋阳城的前几天,用重金找了一个术士,给他连卜三卦。卦象上合并成是个晦字。这是个大不吉利的字。晦气,霉晦,术士得了钱财,得替人消灾、化厄。他见高干如此心急,就随方就圆地说:晦也,每月末最后一天为晦,四月的“晦”当在二十九。要进晋阳城,廿九这一天适宜。其他的日子不行。“晦”,还是昏黑之意,进城时必须在夜晚。“晦”与“秽”谐音,遇到危险逢秽而安。最后,术士又给高干提了个醒,算是打了个预防针。说“高干,高干,遇水不安”。故此,潜回晋阳城切记要避水。本来,高干的钱财宝贝有一多半藏匿在城壕水下,高干就不敢下水取物,只是想来看一看,是否安全。这一看嘛,就看出了问题。所以说,不听术士言,吃亏在眼前。这曹洪之“洪”,那是多大的水呀,逢秽而安,也十分应验嘛。若不是钻茅厕,茅厕下有粪坑,高干还不被曹洪一板斧劈死!
曹洪的几句戏言,还真是兑现了。这真是曹操常说的,曹洪就是曹氏家族的福将。曹操当然兑现了诺言,白银一万两,良田百顷,让曹洪发了笔老财。
端午之日,曹操将高干斩首。其人头高悬于晋阳城头,示众三天。史载,曹操杀人诛灭三族他做过不少,但杀人后割首级示众,暴尸秽日,仅高干一例。就连太医令吉平与董承在许昌宫,诛杀于他也只是诛灭三族。将高干人头示众三天,也许是高干确实是头顶长疮,脚板底流脓,坏透了顶,伤透了他的心。要不然,就是给曹洪如此高的奖赏,对世人得有个交待,才如此破例。
高干的灭亡,也正式宣布北方的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辖郡、国6个,县90个,治所蓟县,在今天的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皆归入曹操麾下。老曹统一北方的雄略,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奇文,不是奇怪的新闻,而是奇特奇异的文章。第一奇文,乃荀悦的《申鉴》。
荀悦是谁?荀悦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
荀悦,字促豫,今河南许昌市,时称颖川颖阴人。生于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其父荀俭,祖父荀淑皆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儒。昔日,甘罗十二岁拜丞相,荀悦十二岁入经学讲《春秋》,当时那也是轰动朝野的大新闻。汉献帝在位,显然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但献帝喜欢学习,整天要荀悦给他讲经儒之学。荀悦的日夕谈论,深得献帝赞赏,后奉献帝之命,以《左传》体裁为班固《汉书》作《汉纪》30篇,而传后世。
《汉纪》只是荀悦的史学之作,且奉帝命而为,算不上他的代表作。荀悦的代表作是《申鉴》。《申鉴》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共5卷,是荀悦的思想政论,包括供皇帝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注释等。被历代学者称为“世亦罕传”之书。
“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尽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其杂言等篇,颇似扬雄法言,雄曲意美新,而悦,无一言及于操,视雄为优矣。或言,悦书似徐干,王符,考其归,兹若人之俦乎,吾未知所先后也。”这段话是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重刊《申鉴》上的序言之摘句。虽相距1314年,历经210多个皇帝的洗礼,《申鉴》仍一版再版,久传不衰。现代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认为,《申鉴》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证论奇葩。
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申鉴》的思想奇正、思维奇异、笔锋奇妙、言辞奇淏。所谓思想奇正,思维奇异,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荀悦祖上皆是儒学的经师大腕,对正统的儒家思想莫不奉之圭臬。他是曹操召进皇宫给献帝当侍讲,与孔融同侍于献帝左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法,是逆纲叛儒,为儒师所切齿的。荀悦十二分的厌恶。在这种窘迫交加,逆水行舟的情况下,给皇帝当老师,旁边还有一个不是皇帝,权却大于皇帝的曹大丞相在虎视眈眈,不啻于刀尖上跳舞,死不了也必伤无疑。献帝的另一侍讲孔融,不是被诛灭了三族了吗?而荀悦却寿终正寝活到了61(148-209)岁,且后事极为光耀。所谓笔锋奇妙、言辞奇淏,是说荀悦的《申鉴》是他匡辅献帝的劝勉章。怎么劝呢?要劝得皇帝愿意听,曹操又不疑,实在是要费脑筋的。《申鉴》“多以训释,搜讨磔裂,融入五经之史,春秋内外,老庄、淮南、素问、难经、天官、地志”等内容巧为化载,博洽精密,对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体“击似未击,言似未言,意触未尽,曲而效用。”淏,水清之意,奇淏,指文章如水一样清澈无尘。但,静水深流,内涵深远。所以,后世谋士无不称奇:“身处逆势,论建渐广,融诛三族,独悦,优游以寿终,其亦著,处浊世而广传。奇哉!”
这就是荀悦的高明之处。如此看来,文人如何做事,怎样做人,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才智化为社会财富,造福于后世,真得好好向荀悦学习,读一读《申鉴》。当然,我们今天能读到《申鉴》最要感谢的是曹操。没有曹操发令刊行,荀悦纵有三头六臂,《申鉴》也难于见天,更无法诲人。难怪荀悦在《申鉴》中多处隐含曹操“虽横行无忌,却雄而有道”。
奇文之二,是蔡文姬的《悲愤诗》。
说起蔡文姬,大凡喝了几年“墨水”的人不知道的恐怕不多。没读过书,喜欢看老戏的老头子、老太太不知道的也不多。京戏、汉戏、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皆有《文姬归汉》。那么,知道蔡文姬,不知道蔡文姬《悲愤诗》的,有没有?一定有,但绝对不会多。《悲愤诗》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乘乘之作。何为乘乘之作?其意为上乘中的上乘。史载,《悲愤诗》一刊行,就广为流传,文人士子以先睹为荣。时任五官中郎将,后废汉称帝的曹丕,对《悲愤诗》赞不绝口,爱不释手,置枕边不弃,有空就读。一天,曹丕羡慕万千地说:“文姬《悲愤诗》夺目震撼,子建及吾,仅有望叹,难哉!难哉!”曹植仰头望天,一语中的:“你我诗文,成之笔墨,蔡琰《悲愤诗》,凝之血泪,岂可同日而语。”
要弄清蔡文姬为何要用血泪写就《悲愤诗》,须先从她的身世说起。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三国时,人们只知昭姬,不知文姬。约公元174年至177年间,出生于今天河南杞县南蔡邑墩。昔称陈留圉。父亲蔡邕乃一代大儒。蔡文姬的童年,应该是美好、幸福的。
蔡邕精通天文,深谙数理,熟娴书法,妙解韵律。生活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儒学之家,蔡文姬是想多快乐就有多快乐。蔡家仅此文姬一棵独苗,蔡邕对天赋十足的女儿培养是用尽了心血。专门为女儿写了一篇短文《女训》。《女训》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真不愧为大儒之魁首。蔡邕这开头几句话就富含哲理,认为“修面”与“修心”一样重要。用梳子梳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有条有理。挽髻时,就要想到心是否与髻一样端正等等。总之,蔡大儒认为女人要“内外双修”才能称得上蕙质兰心。换句话说,女人梳妆打扮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做一个好女人,其实应该是练就思想家、哲学家、道德家的过程。
蔡文姬天资聪慧,在当时的文人士子中是有口皆碑的。有天晚上,蔡邕在书房弹琴,文姬在自己的闺房读书,突然蔡邕的琴一声脆响,弦断了。文姬在楼上大声喊:“父亲,你琴的第二根弦是不是断了?”蔡邕认为女儿是瞎眼猫碰到了死耗子,瞎蒙的。弹了半曲后,又故意弄断了一根。文姬跑进书房,问老爸,你今晚是怎么了,第四根弦又断了,断得不正常。蔡邕说,何为不正常?蔡文姬说,头根弦是正常断的,即正常的磨损,该断。第四根弦,为斜断,断口参差。是不应该这么快断的。这一年,蔡文姬才6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任何时候皆是至理。
蔡文姬16岁那年,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的世族豪门,十代以上皆为朝廷的仕宦。夫君是当时很有名的大学子,且是一个美男子。婚后两口子和和美美,郎才女貌,甚是恩爱,令当时的同龄人馋羡不已。只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痨病缠身,拖了几个月,咯血而亡。
卫家死了儿子,却把怨气发到文姬头上,认为是她克死了丈夫。理由简单,而且十分荒唐:媳妇长得太美,又太有才了。
哀愁满腹,泪眼未干的文姬哪里受得了卫家的如此冤枉。“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毅然决然地回了娘家。
这“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是啥意思?是当时的婚嫁礼制。
先秦至汉初,女子贞节观还尚未形成,最起码是不甚苛求。婚姻禁锢还比较少。儿子娶父亲的媵妾或继室,也就是自己的庶母或弟侄娶寡嫂、婶娘,基本属正常的。史称丞报婚。丞报就是合法的。婚后所生的子女,也是能够成为王位的继承人或被娶作嫡夫人的。除了鲁国素重礼法外,秦、齐、楚、晋、韩、郑、卫等各国施行的皆为“丞报婚”。汉代开始,儒家论理思想渐渐形成,丞报婚在汉族中才被明令禁止。但女子婚后再婚改嫁,只要没有在夫家生子,是绝对自由的。一女嫁多夫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汉初开国功臣陈平的妻子,在嫁给陈平之前就已经出嫁过五次了。死了五次丈夫,陈平的老丈人还认为女儿是奇货可居,倘若不是陈平名气大,与皇上刘邦是哥们,还不一定让女儿嫁给陈平。如此说来,蔡文姬回娘家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蔡文姬回到了娘家无可厚非,但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风光。她出嫁约半年多后,董卓被诛杀,全国人欢呼雀跃,唯有蔡邕不识时务,为董卓之死痛哭流涕,司徒王允气不可耐,将蔡邕下狱至死。文姬的母亲也在不久离开了人世,双亲俱亡的文姬虽然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但没有了人生依靠。接下来的一场社会动荡,将文姬卷入了更为悲惨的境地。
王允杀死董卓后,遭到董卓部将的反攻倒算。野心勃勃的李催、郭汜等人联合胡人进攻长安,王允被杀,胡兵趁火打劫一路烧杀抢掠,混乱之中,无依无靠的蔡文姬被胡兵掳掠而去。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是蔡文姬《悲愤诗》对胡兵野蛮横行的回忆。
从小受到诗书音乐教化而兰心蕙质的蔡文姬,陷身于如狼似虎的胡人之手,不亚于二战时期美少女被关押进恐怖的纳粹集中营,那种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只有彻底失去过自由的人才能体会。
《后汉书》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典籍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是一代枭雄曹操将蔡文姬从“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的蛮荒异地救出。如果没有曹操,一代才女必将枯骨葬在他乡异地,那也就没有千古传诵的《悲愤诗》。也许,蔡文姬似万万千千被史海淹没的其他女子一样,无人知晓,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的阵容中,悄无声息。
典籍中署名蔡文姬的作品共有三篇,即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以及那篇椎心泣血“感动中国”的《胡笳十八拍》。现代文学界、史学界都一致认定五言《悲愤诗》的作者是蔡文姬,而骚体《悲愤诗》与蔡文姬的身世、环境多有出入,绝大多数都认为是晋人伪作。
五言《悲愤诗》共三章。特辑第一章,以佐证《悲愤诗》奇在何处。
《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计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上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胆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108句,计540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今天读来,依然让人酸楚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