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刨根究底 王熙祭神农

凯旋题诗 曹操征乌桓

阳子师父走了,好在他生前有先见之明,将他托付给了吴凡子。吴凡子自那天王熙给雪人取名字及所讲的那番话,真的令他喜不自胜,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收一个如意弟子。吴阳子羽化后,他自是倾其心,尽其意将平生所知,毫不保留地教给王熙。

这一天,是六月六,是泫氏人的神农节会。吴凡子便带王熙到羊头山参加神农庙的神农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王熙早就听说了,而且还会讲。吴凡子将他带到羊头山时告诉他,神农当年就在这里尝百草,辨五谷,始耒耜,留下了很多遗迹。这可叫王熙高兴得不得了。他这里摸摸,那里掏掏,见到什么就问。比如,神农庙里的像为啥不叫神农而叫炎帝?既是神农的地方,为啥不叫神农山,叫羊头山?炎帝岭上的炎帝与神农庙里的炎帝是不是一个人?精卫填海里的鸟为什么叫女娃(娲),还跑到羊头山上变成了人,成了炎帝的女儿?等等,也亏得是吴凡子博学多闻,通今博古,没有被王熙问倒,皆一一解答,说得小家伙连连点头,甚是满意。换上别人,就不一定了。因王熙真的很特别,刨根问底的原因,在于他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致,这令吴凡子打心里喜欢。

神农祭的仪程结束了。午饭过后,吴凡子领着王熙出席了立碑上座的仪程。这碑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巡视羊头山令人刻的,屡经战乱,原碑已毁。新任上党太守到泫氏看了残碑,甚觉惋惜,就亲自筹资重刻再矗。那碑高九丈,宽九尺,甚是巍峨壮观,围观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有的称碑石坚固,有的说碑文辞美,有的讲书体刚劲。小王熙也挤进了人群中,上看下看,也看出了点名堂来了。忙挤出人群,一边擦汗,一边问吴凡子:“师父,俺也看出这碑石与众不同。”

吴凡子一听:“喔,快说说,有啥不同?”

王熙说:“这驮碑的乌龟与俺看到的乌龟就不一样。”

“有啥不一样呀。”

“乌龟只有一个眼珠,可你看师父,这驮碑的乌龟咋有两个眼珠昵?”

吴凡子师徒一问一答,声音很大,把围观的人都吸引过来了。有人惊讶起来,是呀,怎么这龟是双眼珠呢?

于是,有人就喊:“这事新鲜,多亏了这位小兄弟发现了,真是人小眼慧呀。吴道长,你给我们讲讲吧!”

有人插科打诨:“这有啥好讲的?简单,那两颗眼珠,是这身上的石碑太沉压出多一个呗!”

有人制止住人群的哄笑说:“大伙别打岔了,还是听听吴道长的解释吧!”

“各位,真的想知道这驮碑的乌龟双眼的事?”吴凡子往石阶上一站问了一句。

“想知道!”人们异口同声。

“好,那贫道就献丑了。告诉各位,这驮碑的不是龟,也不叫龟,它叫赑屃!”

接着,吴凡子将它的来龙去脉细细地叙述了一遍。

有关赑屃有两种来历。一说赑屃是龙的儿子。龙有九子,赑屃为老大。九龙大太子中最能吃苦负重,力大超群。它的形象也极为特殊,整个身型远看像是一只乌龟,头部却生得酷似龙首,由于它力大无穷,力大无穷肚子也就大得多,就不时被他的几个兄弟或其它水族诱以美食而唆使它作一些不利于龙宫的事。龙王为制止赑屃惹事生非,就去找太上老君求计。太上老君写了一道咒,令龙王刻在石碑上,除非龙王念老君的咒语,否则,赑屃就不能动弹。从此,赑屃就再也不惹事生非了。

还有一种说法,大禹治水时,发现了许多水灾都是龙太子在兴风作浪。于是有一天,大禹用百猪千羊万鸡将它诱到身边,用它驮三山五岳,推山填海,使治水的进度加快了好多倍。洪水得治后,大禹怕它恶习不改,遂用一块特大的石碑压在它背上,上面刻着它治水的功绩,赑屃甚是得意,就天天驮着到处显摆,再也不危害一方了。

用赑屃驮碑彰显功绩是东汉初年的事。光武帝让张衡写出《西京赋》后,就令人刻碑耀世。碑刻出来后,如何才有气势呢?于是懂天文地理的张衡就建议用赑屃驮碑。光武帝认为好是好,但一定要与乌龟有所区别,于是张衡就在监制时令石匠将它雕塑成龟身,龙首,还特意在眼睛刻上两个眼珠子。张衡为此在《西京赋》中加了一句“巨灵赑屃”的话。后人作注:“赑屃,作力之貌也。”历代文献皆仿效之。一千多年后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有“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什么叫碑趺?碑趺,就是碑下的石座。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碑石座都是龟型,眼珠也是单的,那都是我们很少知道赑屃的来历。现出土晋唐以前的碑趺,无一不是龙之首双眼珠。

吴凡子的渊博知识令在场的人无不钦佩。小王熙人小心细,也成了人们赞不绝口的话题。这师徒二人在羊头山神农庙广场,可谓是风光无限,吸引了不少粉丝。

小王熙成了小明星,吴凡子当然高兴。王熙除了正规的课业外,他要学什么,吴凡子就教什么。有一天,王熙想起了吴阳子老师临终前的嘱咐,师伯师父有一包袱宝贝,他也只看过两次,这包袱里是啥宝贝呢?王熙好想好想知道。一天,王熙把吴阳子师父临终前的话说了一遍,缠着非要看宝贝不可。

吴凡子想了想,这小家伙的悟性太惊人了,是该让他学那岐黄之术的王牌之经了。当天晚上,吴凡子将藏于殿后小密室的包袱取了出来。那是满满一包的简书。摊开书简,王熙就叫了出来,“师父,这真是宝贝,三年前俺就知道了,也看过了。”

“什么,三年前你就看过这书了?谁教你的?”

王熙点了点头,“嗯,一点不错,俺看过了,只是俺也不知道这叫什么书,就连收这宝贝书的牛先生也不知道叫啥书,上面的字他也不认识,也教不了俺,”王熙把那年被山匪劫上金壶岭一年多,巧遇牛先生的事细细地说了一遍。

吴凡子心里想,难怪吴阳子说王熙的经历太多太多,见识太广太广。他正色告诉王熙,这本书叫《难经》,也叫《八十一难经》。不仅要学,要背,更要紧的是要悟。悟经悟道,才知门道。光学不悟,仅识之肤;悟而不透,拉夫凑数。岐黄之术,活人为要,毫厘之差,皆有人命之险。赵括带兵,不懂装懂,葬送了40万人的性命,人们还会怜悯于他。因为他还有一个对手白起在同时担当着罪过。为医者,若有差池,罪过独撑,无人扛领,故而学岐黄者,微乎其微。这除了岐黄之难,担责之险也是主因。吴凡子还告诉王熙,他的《难经》还不完全,卷首卷中有缺漏,虽然不多,也不完全,待以后有机会再行弥补。要学就要一以贯之,不可半途而废,否则,有百害而无一益。

王熙当然是喜出望外,他向师父起誓,不吃透《难经》,决不言弃。

自那天开始,吴凡子开始给王熙教《难经》,仅用几天时间,王熙就将残缺的《难经》背了下来。一背熟后,王熙给自己定下规定,日诵十遍,不完成饭不吃,觉不睡。

这《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仅靠背诵只是一种手段,正如吴凡子所言,悟透才是关键,化裁方为根本。王熙天赋再好,也需要时间检验。先放下王熙学《难经》的事,忙里偷闲,挤点时间,把天下大事罗列几件。

要论天下大事,曹操的大事最多。先是出兵卢龙寨,打败了乌桓王蹋顿。乌桓是一个少数民族,老巢在柳城县白狼山。故城址在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县境内。曹操收降了乌桓的20万降兵,乌桓王塌顿被当场斩首。这个家伙也实在太坏了,反反复复地降而反,反而降,令曹操十分头痛,大军征讨,劳命伤财,这次再也不留隐患,一刀了事。

曹操征伐乌桓凯旋途经碣石山,写下了千古名篇《碣石篇》。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篇》,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不多。但这碣石山在哪里,倒还真难为了不少人。碣石山为燕山余脉,在今天的河北昌黎县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距离渤海15公里,为靠近大海的唯一高峰。在这前后,曹操趁荆州刘表病故,二次征伐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在王粲、和洽等人的劝说下,献城降曹,荆州兵不血刃,百姓免遭涂炭,也算是王粲、和洽等文人的大功一件。曹操与王粲见面甚是欣慰,大有相见恨晚的兴奋。

曹操还大权独揽,小权不管。罢除,也就是废除了汉朝几百年的三公之官位。啥为三公之位?三公,是古代朝廷最牛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公仅一人,旨在共同负责最高国务。东汉时的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说是共负国务,实则三公皆设有自己的办公机构,各人皆有自行任用属吏,各有属官数十人,俸禄不等。董卓为相国时,权在三公之上。曹操来个干脆的,将三公废除,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位。改革嘛,先从体制改起,免得别人说三道四,干脆来个实在的,这就是曹操的行事风格。汉献帝一点不傻,三公制废除不到三个月,就任命曹操为丞相。曹操一坐上丞相的位置,就任命光禄勋郗虑为首任御史大夫。这郗虑御史大夫的官当得不太长,但毕竟是首任嘛,所以在中国的职官志里留下了郗虑的大名。

这期间,曹操还杀了两个人,亲自吊唁哭送了一个人。被杀的是哪两个人?一个是孔融,一个是华佗。

先说孔融,孔融被杀的时候,年仅55岁(153-208)。他是山东曲阜人,大圣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的名声很大,为当时建安七子之首。当过北海太守,故而有人称他为“孔北海”。曹操很爱惜孔融的才干,将他调回京师任太冲大夫,与荀悦一起当汉献帝的老师,其位不可不重。那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且诛了他的三族呢?

这事说来话长,其实也很简单:曹操不应该,孔融也太有个性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南征孙权、刘表时,孔融极力劝谏,在金殿上几次质问曹操,差点让曹操下不了台。但曹操还是没有接受他的劝谏,态度很明确:坚决征讨,劝谏无效。这事要放在荀悦的身上就万事大吉了。反正我当臣子的已经尽了职责,你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也管不了。可孔融哩,他非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下朝时候,别人走了他不走,嘀咕嘀咕地不服气,碰上人就连声叹息:唉,以至不仁伐不仁也!马上有人给曹操打了小报告,孔融在背后骂你不仁。曹操当然恼火,一声令下,将孔融抓进了大牢。进了大狱,孔融你该明白了,赶快把嘴闭上不就得了。孔融不闭嘴,而且嗓门挺大:“以至不仁伐不仁!以至不仁伐不仁!”与孔融有隙的人趁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一拨弄,曹操火上加油,将老孔还有孔家的三族一个不留。古汉语“覆巢无完卵”成语,就诞生于老孔被杀之时。

孔融三族被诛杀了,故事还没完。又牵连出另外一个人,差一点也被诛了三族。此人叫脂习,官职太史令。

脂习,字元升,今天陕西西安市北,时称京兆人。他与孔融是绝对的好哥们,又是兴趣相投的文友。孔融被杀时,脂习刚好从外地出差回,一听说此事,就往刑场跑,跑到刑场一看,孔家三族已死多时,何以见得?“尸已僵硬,血已凝”。脂习顾不了这么多,抱住孔融的尸体就开始大哭。还边哭边埋怨与孔融相好的不来给孔融收尸。守刑场的军士,就悄悄地对他耳语,要他赶快离开,曹丞相知道了是要杀头的。脂习说,我不走,我要给孔北海收尸。大不了我收完尸,我再去死!

这事一闹,曹操当然马上就知道了,当时也是怒火中烧,要杀脂习。身旁的几位谋士,据说有和洽、王粲等十几人一齐相劝。说脂习乃天下大义人也。杀孔融是孔融触怒了丞相,天下人不会怎么样的,如果杀了天下义人的脂习,天下民意就会对你不利,道你不仁不义的。你看看,掌权者身边的人有多重要。假如,那天曹操身边围着的又是一群小人,或者是拍马屁、阿谀逢迎之徒,脂习的脑袋是绝对也会搬家的。曹操认为王粲他们说的在理,当即免去脂习的罪,并着令脂习为孔融全族收敛入棺。

曹操杀华佗,这事各种文献,正史,野史,传说皆很多,就没有必要再费笔墨了。

曹操亲自上坟、哭祭的那个人是谁?怎么这么牛?是的,那不是一般的牛,是牛魔王借芭蕉扇,牛到了家。被曹操哭祭的那个人叫郭嘉。

郭嘉(170-207),字恭孝,籍贯今河南禹县,时称颍川阳翟。曹操最最信赖的谋士。曹操为什么要最信任他呢?因为他用的每一条计谋,相当于每一个点子,都是对的,皆有奇效。譬如说,征冀州时,郭嘉劝曹操先按兵不动,让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自己苕撞苕,就这样,曹操黄鹤楼上看翻船,等袁谭、袁尚二兄弟杀得人困马乏,两败俱伤之时,挥师进击,不仅一举拿下了冀州,还夺得了并州,真是一举三得。当然,郭嘉最让曹操折服上心的是他的十败十胜之议,这“十败十胜议”是啥玩意呢?

十败十胜之议,是曹操刚出道不久,与袁绍对峙初,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足将猛,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语气傲慢、目中无人地要曹操不要与他作对,以免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曹操接到信后,一时还没了主意。谋士荀彧劝曹操召集众人讨议一番再定伐策。当时郭嘉刚到曹营不久,看了袁绍的信,微微一笑,侃侃而谈,说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之评议,指明了袁绍与曹操双方的优劣长短,使曹操劲鼓鼓地坚定了与袁绍一决雌雄的信心。这“十败十胜”之议,虽不乏对曹操的溢美之辞,但,那确确实实言简意赅,一语透背。透不透背,一读便知。

十败十胜之议

一、绍繁礼多仪,公体道自然,此道胜也。

二、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三、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四、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

五、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六、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

七、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八、绍听馋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九、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

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郭嘉殁于建安十二年春。当时他随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痨病复发,留在易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治病,半月后病逝,时年37岁。曹操征乌桓获胜班师回朝时,绕道易州,亲自到郭嘉的坟上哭祭一番,那吊唁哀荣的排场,郭嘉若泉下有知,也该是心满意足,含笑九泉。

就在王熙于长平观,日夜苦读《难经》的那些时光里,天下还发生了几件不得不说的大事。其一是诸葛亮于襄阳隆中草庐为刘备陈述的隆中策。其二是孙权、刘备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撮合下,决定联合抗曹。其三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与周瑜共同指挥了赤壁大战,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打得狼狈不堪,曹操只身一人逃命于华容道。

这几件天下大事,是人尽皆知的,不作细说,下面让我们回到泫氏丹朱岭长平观瞧瞧王熙的《难经》背诵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