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王叔和传>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卫汎拜师 巧遇张仲景

王熙施药 遂成小明星

王熙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上党城。病中的嗣母毛氏见了儿子,病好了一半。第二天,多年不见的表哥卫汎也不期而至,王斌一家真是喜出望外。

卫汎给毛夫人一捺脉象,当即断明,毛夫人患的是人见人怕的伤寒症。很快方子开出来了,卫汎说这是神医张仲景治伤寒的秘方,治伤寒很见效的。

王熙一听张仲景的名字,就兴奋异常,忙问表哥,怎么会有张仲景治伤寒的秘方,卫汎故作姿态,说是不可奉告地逗王熙。王熙急了,拿出顽童们惯用的杀手锏,双手伸进表哥的脖子里,直挠得卫汎叫饶不迭,待王熙停下手来才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已——是——张——神——医——的——关门——弟——子。都——三——年——多——了!”

“什么,表哥,你是张神医的弟子啦?骗人的,骗人的。”

“俺干嘛要骗你?”卫汎说完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竹片,上面刻着一行字:张机弟子河东卫汎。这块竹片,类似现代人的名片。相传是神医华佗发明的。华佗给他的弟子,每人做了一块,随身而带,给人瞧病,先亮竹片以示区别。此后,大凡有名声的医家,也都效仿华佗,给自己的弟子每人刻上竹片,并称之为医名而广泛流传开来。接着,卫汎给王熙讲起了张仲景为啥收他为弟子的经过来:

三年前,卫汎的父亲卫生过世了。卫家的医术是祖传的,以幼科、孺科,即今天的儿科、妇科为主。卫汎想,光单科治病行医于世不行,还应该多拜几个师父,多学点医技才能有所作为。于是,卫汎决定要拜张仲景为师。处理完家中的琐事后,卫汎就上路往南阳而行。一路上卫汎是边走边打听张仲景的事。走到涉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涉县,老天下起了大暴雨,三天三夜大雨不止,洪水泛滥,卫汎被困在涉城的一家叫老字号的客栈里。

老字号客栈是涉城的一家大店,一般有身份、有钱的人住店都选择老字号。无巧不成书。张仲景那天正好也住在老字号。天下着大雨,街上到处是渍水,住店的客人当然无法出门,先是各自呆在自己的房子里,呆长了就都聚在大厅里拉闲话侃天说地无所不谈。客人中有个洪洞的相面先生,想趁机会卖弄一下自己,便天南地北地讲《易》术,谈相学,一下子把满厅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那洪洞术士正海阔天空地耍着嘴皮子,门外进来一位哭哭啼啼的老婆子。老字号掌柜赶紧引荐给那术相士,说老婆子是隔壁邻居,独生儿子外出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杳无音讯。老婆子日思夜想,两眼望穿了也不见儿子回。今早发生了一件事,令她心惊胆战,打心不安。啥事呢?早上,老婆子她刚开门返回屋内时,走到院子中的梨树前,树上突然掉下一个梨子,落在她的脚前,梨子落地一声脆响,摔成了两半。老婆子平时就迷信,一见破成两半的梨子,就大哭不止。求术士给她算一算,是凶是吉。

洪洞术士闭着眼,嘴里嘟嘟嚷嚷不知说些啥地摆弄了老半天后,眼睛一睁问了一声:“是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假话?”

老婆子连连点头:“真话,真话!”

“讲了真话,你也得银子照拿。”

“先拿,先拿。”老婆子说完就从怀里摸出一串钱交给了洪洞术士。

“大家听好了!”洪洞术士故作姿态地干咳了几声,说道:“梨,即离也。梨破两半,意为二分也。此兆乃大凶之兆。你与你儿子中,当有一个要离开、离世。”

老婆子大惊失色:“求大师再算一卦,我与儿子谁要离世?这离世是不是说要死了?”

“既然你已自己讲破了,那我直言不讳了。照兆相而言,你儿子当近日之内必死无疑。”

术士说完,只顾数老婆子给的铜钱。

老婆子大放悲声,哭晕倒地,众人纷纷上前,倒水的倒水,相劝的相劝。卫汎是个性情之人,当即上前搀起老婆子,说:“老人家,你不要信那术士之言。古人云:事与兆相反。你儿子死不了。”

这下可好,那洪洞术士一把扭住卫汎:“方家走南闯北,见过多少神奇,算过多少怪异,百算百灵,从未失算,你居然当着众多客家离间方家的妙算。你唆她不要听方家之言,那该听你的?你给她算算?!”

卫汎一把推开洪洞术士,义正辞严地说:“你算得再真再验,也不该真言而真讲,老人家那大年龄,倘若有个三长两短,你该如何是好!江湖之人当行江湖之道,尚仁心善举,先生走南闯北,难道婉言二字也不知晓?也不会说话?!”

卫汎的一通话把洪洞术士说得满脸通红,看着满厅人的责怪目光,术士不由低下了头,但鸭子死了嘴巴仍硬:“你适才放狂言,事与兆相违,他儿子死不了,你算给方家听听,有何说教?”

卫汎说:“这有何难!‘梨’,通‘离’不假,‘离’的反兆就是合。合,就是相拥相抱。这是其一;其二,梨开两半,露出的是啥?露出的是籽,籽,即子也。这兆像为这位大娘,不出三天,她外出三年的儿子会回来见娘的。”

卫汎说完,弯腰将老婆子扶起。满厅堂之人一齐给卫汎喝彩。正在人们议论纷纷之时,老婆子的老伴进门就喊:“老婆子,你还呆在这儿算什么卦呀,儿子回来了,还带回了儿媳和孙子呀!”老字号的人瞬间欢呼雀跃,将卫汎抬起来抛向空中。

此时此刻,张仲景就坐在这人群当中,卫汎与洪洞术士的唇枪舌剑,他听得真真切切,也看得切切真真。心里对这个小伙子很有好感。午间,老婆子在老字号摆酒庆贺儿子回来,一厅的客人皆成了她的座上宾。席间,张仲景就有意与卫汎坐在了一席。边吃边聊之中,张仲景问起了卫汎的行程。卫汎快人快语,将他此行到南阳拜张仲景为师的事合盘托出。

张仲景听后微微一笑:“俺家就在南阳,张仲景的那些事俺可没听说,真应了那句老话,远是香,近是臭。小伙子,你可别让那些没影的事牵住了鼻子,张仲景不会是你想像中的那样神奇。”

卫汎说:“大伯,恕在下不敬,打断你老人家的话。那不叫远是香,近是臭。那叫饱汉不知饿汉饥。你老人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且不说张仲景的《尝尿治母消渴症》《五谷笑丸治沉疴》《羊肉饺子治冻耳》的故事是真是假,就他一个堂堂的长沙郡守,公堂之上为百姓治病,辞官回乡开药堂的事儿,也令人钦佩不已。他不愁吃不愁喝,干啥还要费心血殚精竭虑,钻方究古,穷经皓首地为天下苍生除疾治患。那是因为他张仲景仁心宽厚。俺也听说,张仲景一般不轻易收弟子,俺也不知此行能否见到张仲景,那怕是到他家里走一走,转一转,喝几捧白河水,闻一闻他药堂的气味,看一看他摸脉的身形姿势,俺也心满意足了。”

张仲景听了卫汎的话,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但没有自报家门说自己就是张仲景。到了第三天,涉城的洪水才刚刚退去,却流行起一种烂眼病来。这烂眼病类似于今天的角膜炎,也叫烂眼眶。

这烂眼病首先在谁的眼睛上发现的呢?说起来挺有趣。洪洞的术士眼睛上最先得了此病。又是谁最先发现洪洞术士眼睛上的烂眼病的哩?还是卫汎。

这天早晨,卫汎起床急急忙忙地往楼下跑,要干啥,上溷厕。溷厕就是今天的茅厕。溷厕里已经有了一个人。谁呀?洪洞术士先生。术士先生在溷厕里哼哼哈哈地一阵忙乎后,提起裤子上楼了。卫汎刚蹲下去,术士先生又折回来了,嘴里龇着牙,肚子里叽里咕啦,弓着腰给卫汎说好话。卫汎没办法,没拉完也只好让着他。就这样,术士先生是三回五转地折腾了一早上。吃饭时,卫汎与术士先生一打照面,马上大吃一惊。惊啥呀?卫汎发现术士先生的双眼像个熟透了的桃子,赤红赤红的。

卫汎是郎中,而且这烂眼病他卫家有单传神方,他一看就知道了。于是卫汎拦住术士先生,告诉他,他得了烂眼病,不可到处走,以免过给他人。这烂眼病传染是很快的,到了下午,住店的客人中就有五六个人患上了。这下把老字号的掌柜急得跳。这五六个被感染的客人中,其中就有张仲景。张仲景是神医,他当然知道怎么治。可治病要药呀。张仲景正在思忖着怎么弄药。卫汎站在店内大厅的高处喊:“各位住店客人,店里正有一种烂眼病流行。这烂眼病十分过人(传染),请各位回到自己房中,不要相互串门。小可是郎中,有祖传秘方治这种烂眼病。请诸位莫慌,俺马上到山上去采一种草药。”卫汎说完,让店小二带路到涉城东的龙虎山上去采药。

卫汎采来的药叫半夜亮,可能就是今天的草药千里光。这半夜亮喜欢长在山阴处,还有一个特点,蛇类喜欢在半夜亮的枝叶上栖身。卫汎与店小二采药时,天下着大雨,动身时,已是酉时,二人忙至半夜时分才到店里,浑身湿透,差不多像个泥猴。采药时,卫汎还真的遇上了几窝蛇,幸亏他早有防备,才安全脱险。半夜亮草药采来后,卫汎让客栈老板连夜煎好,给店里的所有人外洗内服,已感染的几位客人,特别是那位术士先生,则用鲜草绞汁涂抹于患处和单饮鲜药汁。一场烂眼病的流行,就在卫汎的辛劳中消除了。卫汎还预测,眼下阴雨连绵,洪涝待退,涉城极有可能有烂眼病大流行。于是他毛遂自荐找到涉州官衙,自报家门,送上所采的半夜亮草药和如何施治的方子,并告诉官府。倘若鲜药不够,可上城东龙虎山自采。

卫汎的所作所为当然使张仲景感动不已。就在卫汎准备出发到南阳时,张仲景让店小二给他送来了一块竹片。卫汎一看,竹片上四个大字:涅阳张机。卫汎高兴得跳了起来,立马随店小二赶到张仲景的房内,包袱一扔,连连磕头:“师父在上,弟子河东卫汎给你磕头!”张仲景扶起卫汎,一番勉励。

老字号老板闻听南阳张神医就住在店内,那种高兴呀,难以言表,当即吩咐摆席上香,亲自为卫汎主持了拜师仪程。自那天起卫汎就跟着张仲景,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三年来,卫汎天天帮着师父记医事,写医案,张仲景在忙着想把各种流传的医籍汇聚成书。卫汎回河东老家是将老家留存的一些残章断简的医籍,收聚起来交给师父。

听了表哥的讲述,王熙快活得又拍又跳,死磨硬缠要卫汎带他去见张仲景。卫汎说:“熙弟你现年龄尚小,还没到学医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是好好读书 ,没读书是绝对学不好医的。表哥答应你,在适当的时候,一定带你去见张神医。如何?”

两天后,卫汎离开了上党,到涉城与张仲景相会。王熙被嗣父重新送到真阳观学堂。

前文说过 ,真阳观学堂收学生甚严,那“五不收”的考试不知道使多少学童望而却步。那是吴阳子当道长时定的规矩。吴阳子道长在泫氏长平观羽化升天后,这真阳观就换了新的道长。新道长自然有他的那一套,学堂里收学童再也没有什么门槛及考试,只要有钱,你孩子不傻不呆,一律照收不误。这样一来,真阳观学堂的学童就多达几十个了。这些学童中,多是上党城的富绅巨贾子弟,不乏求知学文之人,但大多数是来混光阴的,贪玩嗜痞的也大有人在。

王熙对学习向来认真不怠。进了真阳观学堂仿佛就成了另类,他一不贪玩,二不随那些调皮蛋起哄,三不哄瞒老师,四不巴结老师塞钱送物。这在那些纨绔子弟中是不常见的。久而久之,老师也习以为常,对那些不巴结的弟子,反而有点不甚满意。王熙在学习上,样样是第一,一些纨绔子弟也开始找他亲热。其目的是想王熙帮他舞弊,糊弄老师交作业过关。王熙当然不干。学习之余,他就开始默诵《难经》。前不久,嗣父从督亢带回两袋上等蔡侯纸以后,王熙高兴得两晚上睡不着觉。

啥叫蔡侯纸?蔡侯纸就是东汉末年蔡伦发明用废旧渔网、旧絮、烂布等物造出的纸。汉安帝刘祐于元初元年,即公元114年,加封蔡伦为龙亭侯。此后,人们称蔡伦发明的纸为蔡侯纸。蔡侯纸问世后,十分走俏,一些不屑之徒偷偷仿效冒充。官府虽然进行过打击假仿,但防不胜防。于是就专门指定了在督亢,即今天的河北省涿县生产蔡侯纸。督亢蔡侯纸闻名天下,为官家专用纸,一般不面向市场,十分难弄。

王斌花了高价买回蔡侯纸后,王熙就萌生了用蔡侯纸将师傅吴凡子的《难经》竹简抄写出来。他想如果将竹简带到学堂去,万一弄丢了怎么办?于是,王熙决定凭记忆,自己默写出来。这一默写就有了麻烦。啥麻烦呢?

因《难经》是王熙凭记忆、兴趣抢背出来的,没有经过师傅的讲解,其中的许多字,王熙只会背,却写不出来。在抄写中写不出来的字,王熙只好去请教老师。王熙虽然在学习上冒尖,但性格脾气与其他弟子格格不入,老师当然有些不满意,指责王熙不务正业。那些纨绔子弟也乘机起哄,嬉笑王熙发神经,不正常。

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嬉笑,很快就烟消云散。为啥烟消云散?那是有原因的。

那天,学堂塾师肚疼腹泻起不了床。一群学童如脱缰野马纷纷跑到真阳观后山摘桑椹。其中一名学童被毒蛇咬了,哭叫不止,其他学童见了一哄而散,都跑回了学堂。将被蛇咬伤的学童一个人留在后山。正在抄写《难经》的王熙听了学童的议论,二话没说,冲出学堂。一口气跑上山,找到了已昏迷的同学。在金壶岭,王熙跟着牛先生采过治蛇咬伤的草药,也学习了治蛇咬伤的急救办法。当即用裤带布条封住同学的几处穴道,然后用嘴吸出伤口上的毒液,再用治蛇伤的半边莲草药嚼烂,敷在同学的伤口上。不一会,被蛇咬的学生终于死里逃生,苏醒了。

那天晚上,被蛇咬伤学生的父亲赶到学堂。那是一位在上党郡衙门管军粮马匹的官员,得知儿子被王熙所救,十分豪爽地解下随身佩带的一柄短剑送给王熙。官员说,他的曾祖父是汉桓帝刘志的殿前侍卫。一次外出狩猎,汉桓帝被一只老虎扑倒,他曾祖父拼死而上救下刘志。桓帝赏赐了这柄短剑传到他手上已有三代。儿子今日遇险没有王熙必死无疑,当以重报答谢。

小王熙何等能干,当即以“皇上御赐之物,他人不可私藏”婉拒了官员酬谢,这一下子王熙在学堂中是声望鹊起。同学们再也没有人取笑王熙了。

塾师对王熙也刮目相看,除了那天救治毒蛇咬伤的学生外,他的腹泻肚痛病也是王熙扯草药治好的。

王熙见塾师腹泻肚痛时好时坏,就记起师父吴凡子给泫氏县令治腹泻时,上山扯了一把叫白头翁的草药,三次使县令痊愈。吴凡子称此腹泻症为暑热脾湿而起。于是他主动找到塾师,要替他扯草药一试。塾师先生是病急乱投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服下了王熙扯的草药汤。没想到喝了三次,腹泻就再也没有发生。小王熙的形像在他心目中一跃百丈。王熙抄《难经》不会写的字,他硬是手把手地教,且讲得通彻透底,明明白白。

这期间还有一件事情令真阳观塾师对王熙称奇叫绝。什么事对王熙有如此之重大影响?

是崔瑗的《座右铭》。

崔瑗,字子五,东汉末年涿郡安平,即今天的河北省安平县人。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他的《草书势》对中国草书的起源和认知的事历史上有着详尽记载,被后世人认定为中国草书书法的理论瑰宝。崔瑗的文学贡献当属他的《座右铭》。

如果要论谁是中国《座右铭》发明第一人,这项专利证书当颁发给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稍有别论的是齐桓公发明的《座右铭》,刚开始并不是置之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欹器”的酒具。欹器的制作十分特别,空着的时候就往一边倾斜,等到装了大半的时候,就会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而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将酒泼洒得干干净净。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栽跟头的启示。五霸霸主之一的齐桓公发明了这种欹器后,置之于自己座位的右边,形影不离。欹器里总是装到直立平稳后就不再装酒。齐桓公以此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骄傲,不可洋洋得意。齐桓公临终前,用手示意将欹器作为他的祭物。齐桓公死后,其后人按其嘱咐,在为他造庙堂时,祭祀用的器皿就是一对欹器。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为何物,便向看管香火的官员打听,方知此物叫欹器。孔子对齐桓公这种自警、自省的作法很赏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发明欹器于座右告诫自己不可自满的故事。并借机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与治国平天下一样,骄傲自满必定会招来损失。孔子回家后,也请匠人做了一个放置座位右边。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也置欹器于座右。王莽篡位前,也常置欹器于身边。

也许是王莽的名声太臭,他用过的东西人们就不喜欢承用。也许是欹器太古怪,弄不好酒洒泼于座位上,甚是麻烦,就不再用欹器置之于座右警示自己了。改用其他方法或用石刻名言警句警戒自己。最早用条幅款示作警示的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当人们仍用欹器警示自己的时候,刘安就用绢帛写下一段话置于他的书房:

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愿恕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生死之分,则寿矣。

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一坐上龙椅后,就令人用铜铸成书卷之形,刻上老子的一段话作为警示自己的隽永之警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上述所言,皆有座右铭之说,但冠不上铭。真正冠以《座右铭》的发明人是崔瑗。

崔瑗时任济北相,政绩卓然,声名俱盛,但时乖运背,仕途坎坷。尽管怏怏不得志,仍恪诚恪守,守职尽责,从不懈怠。一日痛饮之后,他写下了一篇精短之文,用木刻成扇形状置之于座右,并取名《座右铭》。《座右铭》整整一百字,后世亦称《百字铭》。堪称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全文录之于下: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无忘。

俗誉不足慕,唯仁为己纲。隐身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望所臧。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欲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的《座右铭》道尽了立身、为人、处世的人生要诀。他警示,也是在激励自己,只要身体力行,持之有恒,虽然身处逆境,也一定会像花木一样散发着芬芳。

发现崔瑗《座右铭》的相传是曹植。曹植将崔瑗的《座右铭》先是在朝中文人士子中传诵,很快民间学者也广为传诵,并以能读会背《座右铭》为荣耀。上党真阳观最先传诵《座右铭》的是王熙。那一天晚上,王熙回家,听到隔壁的几名士子在一起背诵《座右铭》,马上来了兴趣,跟在一旁不到片刻就全部背了下来。

第二天,到真阳观学堂,就开始教同学们。自从王熙给被蛇咬伤的学童治伤后,学堂里的娃娃们都将他视为神童。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这《座右铭》一背诵,真的把塾师都给震惊了。因为,当时《座右铭》的影响太大了,学人士子以背诵不了《座右铭》为耻。真阳观学堂的先生前一段闹腹泻下不了山,这《座右铭》的消息就迟了半拍。他原本想借个空隙下山找朋友传抄过来教给学生。没有想到王熙倒成了他的先生,将《座右铭》传播得如此之快,心里对王熙真是有一百个感激和感动。

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文化的力量最伟大。崔瑗发明的《座右铭》,这种文化载体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洗礼,至今仍然成为我们自警、自勉、自励的手段。可见《座右铭》的影响力在当时,势不可挡,形成了一种人人仿效的文化现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当时的枭雄俊杰都用《座右铭》自警。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司马懿的:“慎独,制怒”等。《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二十五史及《资治通鉴》中收录的《座右铭》多达190余篇,皆是箴言警语之作。如三国曹魏时期,诗人卞兰的《座右铭》在当时流传甚广,先后被30余种典籍收录,特辑如下:

重阶连栋,必浊女真。金宝满堂,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闩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仲尼是遵。审慎汝口,戒无失人。从容顺时,和光同尘。无谓冥漠,人不汝闻。无谓幽冥,处独若群。不为福先,不与祸邻。守玄执素,无乱大伦。常若临深,终始惟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