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祸兮 福兮桑棺寨
曹操发奅 发烧邺都城
桑蓊一口气讲出桑树不是神木胜似神木的故事,王熙听傻了,听迷了,老半天不吭声也不喘气。
桑蓊说:“怎么啦,不想听了?”
王熙说:“不是,不是,师父,俺是被你讲的震住了。这桑怎么这么神奇呀?”
桑蓊莞尔一笑:“这远不止这些呢。你听着,桑的最精华部分在桑椹。桑椹也叫葚,乌椹、桑果、文武实。单味桑椹可治消渴病。师弟张机当年用单味桑椹治好了他母亲的消渴病。桑椹用罐罈装好封上黄泥,待化作黑泥可使白发复黑。桑椹绞汁,可使秃顶落眉快生。桑椹可酿酒,又可解酒。但请记住,桑椹再精华,小孩子不宜多食。这桑林中常有斑鸠鸟类死亡,就是因为贪吃熟透了的桑椹而丧命 。小孩亦如此也。”
过了几天,桑蓊又将王熙带到山上,从一蓬带香气的草中扯出一株,告诉王熙,这叫艾草,与桑一样十分神奇,亦称草中之桑。桑蓊问王熙:“你读过《诗》吧?《诗》中就有艾草的记载。”
王熙点了点头,思忖了一会,脱口而出:“《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不知是不是这艾?”
“正是此艾。”
“师父,那这艾草之名,是不是孔子所取呀?”
“非也”。桑蓊侃侃而谈,将艾草的起源与功用讲得十分透彻。
艾草,在汉代以前的一千多年前,还是无名之草。殷商末年,武王姬昌率大军伐纣时,随身有一医工姓萧名艾,字艾蒿。艾蒿精勤医事,无意中发现军士们用来熏蚊子的无名之野草,燃烧后的烟火及热灰有治泻止痛、祛疾除瘴的功效,遂以此法治好了全营将士流行的痢疾。武王赏罚分明,当即以萧艾的名字给无名野草起名为“艾”,以昭念萧艾的功绩,自此,始有“艾”之名。
《灵枢》中多处有艾之记载,如“其治以经艾,调其经气”;“可使行针艾。理气血而调诸逆顺”;“以火泻之者,艾名冰台,于水中取火,发阴脏之气,疾吹其心,即传其艾,以导其外出也。”艾最神奇之功在灸,故而《灵枢》中灸的记载多达上百处。
百草之药,以鲜为甚,独艾以陈为最。故而,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也曰:越人之,熏之以艾。神医华佗《中藏经》乃其弟子所纂,仅收有艾叶药方一首。张机的“胶艾汤” “柏叶汤”皆有艾为要药之说。这些皆只是皮毛而已。单艾一草,皆可独成一体,以《艾经》而记方能言其效,表其功,罄其用。
桑蓊滔滔不绝地说着,王熙凝神静气地听着。听着听着,小家伙似乎听出来了点什么,弯腰扯了一根艾草,举到桑蓊面前:“师父,你讲艾有如此神奇。那记药草的《神农本草》中怎么没有记载呀?”
“谁说没记?记了不少嘞!”
“那弟子读过你的《神农本草》,咋无半点印象?”桑蓊说:“艾草之名多着呢。无(艾)名之前,称刍草、黄草、蒿草。有艾之名,又以灸为胜,故有灸草、灸蒿之说,神农记蒿不记艾。蒿即艾,艾即蒿也。”
说到这里,桑蓊又意味深长地开导王熙:“世间万物,无一成不变之理,故而先贤创《易经》之说。《易》言天地变化之大规理,《难经》阐人之身心变化之大规理。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岐黄之人,得明《易》,明《易》知变。易者,变也,变化无穷,岂可抱残守缺,当遵古不泥古,崇师不崇邪说、死说、不变之说。天地有四季之换,万物有地域之分,就拿你手中的艾为例。艾分北艾,山艾,海艾。同一种草,形态、生长、性味、功效大不相同。北方这艾,受天气少雨影响,无南艾水份充足,香气浓弥。海艾又比山艾多一份潮腥,为师在庐山时听人说江北蕲地的艾称蕲艾,蕲艾乃艾中上上之草,七叶对生,叶片宽厚,芳香浓郁,这就是地域之别。为师也只是听说,未曾见过蕲艾,倘若你有机会,可到蕲地采蕲艾以辨分晓。”
就这样,每隔三五天,桑蓊就带着王熙上山指草说药,谈医论疾。什么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还有无叶草、韩信草、越王草、马牙草、周公草、妲妃草、昭君草、聃公芽等草药,从形态到功效都讲了个透。如果说在真阳观王熙学的是道与仁道,在长平观学的是医道、医理,那么在桑棺寨学的就是岐黄之术中最为关键的东西:易与药,也可以说,在桑棺寨的4年中,是王熙进入岐黄界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期、成熟期。
四年一晃而过。四年中,王熙嗣父王斌和表兄卫汎接到桑蓊信后都曾两次上桑棺寨接王熙回家,可王熙说什么也不离开桑棺寨。在这四年中,王熙也曾遇到一险,差点丢了性命。
那天,王熙正带着《神农本草》在山上的林中与生长的草药比对。也许是翻看《神农本草》的简声太响重,引来了一只狗。那狗闻声而至,悄无声息地来到王熙身后。王熙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书,比着草,那狗一口咬在王熙的手上,顿时鲜血流了一地,等王熙回到栖蓊居时,才知道那条狗也跑到栖蓊居里追着人咬,后被樵翁、厨子们用棍子打死了。
小小的伤口对王熙而言,算不了什么,扯了些草药嚼一嚼敷上伤处,止住了血就算完事。没想到几天过后的清晨,正在捧读医简的王熙突然浑身的不自在,似痒非痒,似痛非痛。公鸡的一声啼叫,他马上也跟着跳了起来。紧接着,浑身哆嗦,四肢发冷般抱着两臂,越箍越紧。最恐怖的是看到出山的太阳,先是双手蒙住双眼,随后死死地抠住眼眶,使劲地往外抠,抠得血糊满面。
桑蓊让几个人按住王熙,一搭他的颈脉,就大惊失色。走南闯北的桑蓊知道,王熙是被颠狗所咬引起的颠狂症。所谓颠狗,就是今天的疯狗。颠狂症就是今天的狂犬病。
扎针,艾灸,药敷,内服,该想的法子桑蓊都想了,王熙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愈来愈重。时好时发,先是半天,一二个时辰发一次,到了后来,刚刚还是正常人,转眼间就双眼血红,张牙舞爪,刚刚还是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突然间,将一卷一卷的书简撕扯成碎片,扯不断的东西,就用嘴咬,咬不断的东西就搬起石头砸,有时候正在吃饭,吃着吃着,钵咬破了,嚼着碎片往下咽,那血水那泪水弄得浑身都是,惨不忍睹。十几天后,王熙被狂魔折磨得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桑蓊也因着急,眼眶凹下去,虽然没有流泪,可心里天天在滴血,多好的弟子呀,难道俺桑蓊的一腔热情,真正就要化为乌有了吗?难道这孩子真的是无福无缘之人?
这天晚上,万般无奈的桑蓊服侍王熙睡着后,无精打采地捡起被王熙撕断的一片竹简,那是《桐君采药录》中的一片残简,当他随手扔向案几的一瞬间,猛然被上面的一行字吸引住了。“颠畜伤人,其人亦颠,百药失用,惟颠畜脑、牙、毛发、髓精可复颠也。”
这句话是啥意思,是说疯狗、疯猫等畜咬人以后,被咬之人也会发狂,什么药皆没有用,用疯狗等咬过人的疯畜脑髓、骨髓、牙齿、毛发,可治颠疯症。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桑蓊连夜带人举灯笼火把,将已埋入地下的那条疯狗挖出来,剖开头颅,取出脑髓,敲下牙齿,剪下毛发,捣破骨髓,用桑柴火将疯犬牙齿烧成炭灰,水冲内服,用疯犬脑髓骨髓熬成膏,先将狗咬伤之处用刀划开让其流血,再拌犬毛烧灰敷伤口,经过十多天的调理,奇迹发生了,王熙居然渐渐平息下来,一切疯证颠狂消失。再经过十几天的药剂与生活调养,一个月后,基本恢复了正常。这是一场智慧、毅力、意志同邪颠疯狂病魔的较量。没有桑蓊的智慧和医术,王熙必死无疑,且死得十分之惨。
桑棺寨的四年中,还有一件事使王熙刻骨铭心,没齿难忘。那一年的冬天,河东、河西二郡暴雪罕见。桑棺寨等高寒之地寒冰厚达半尺。寨中人每天烧柴取暖日夜不熄,晚上不慎引发火灾,北风呼啸,火借风势,桑蓊的栖蓊居和王熙的卧室等被大火吞灭,烧成一片火海,《难经》《桐君采药录》《神农本草》《汤液经》等医籍简书全部毁灭。王熙因医籍被烧,急火攻心,又大病了一场。
王熙的身体尚未康复,桑蓊日夜守在其身旁。有一天,王熙服药过后,稍有好转,一看到师父就忍不住流泪。桑蓊正色道:“王熙,天灾人祸,乃人生不可避免的,如同空气,阳光是少不了的,不要计较什么医籍,简书,有人在就是最大的财富。你今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没有过不去的坎。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倘若再悲悲戚戚,哭哭啼啼,只会灾后加灾,雪上加霜。八尺男儿,当有男儿之威武雄壮。来,挺直腰杆,走下榻炕,面对新的一天,再创栖蓊新居,如何?”
精神、意志,是人战胜包括病魔在内的所有艰难困险之内在力量。可以说,精神、意志的力量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病怏怏的,软乎乎的王熙被师父的一番话说到了经络上,如同虚脱之人喝了一碗参汤,阳气刹那间上涨。第二天,就主动向桑蓊请缨重建被烧焚的房屋。也真是应了桑蓊的那句话: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王熙在清理被烧毁废墟地基时,无意挖出了一块沉甸甸形似狗头的铁砣砣。桑蓊一看,连呼:“无价之宝,狗头金也!”
狗头金是啥玩意?狗头金就是形似狗头的纯金块。
《古金丛谈》《金钱闲章》《金银杌话》《中国野史》上都有狗头金的记载,以及有关狗头金的轶事、轶闻。
狗头金是金矿中被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地壳运动时,从金矿中分离出来的金块,一般质地比金矿中的纯金子纯度高出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以上,即无需提炼的高纯度之金,类似今天玉矿中的籽玉。狗头金的出现十分罕见,一般多在有金矿的地方才有,没有任何金矿的地方也出现过狗头金。狗头金有大有小,大的几十斤,小的有一二斤。相传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时,曾在南阳的白河发现了一块重几十斤的狗头金,使他起兵反王莽的经费有了保障。东北大军阀张作霖在夹沟淘金时,淘到了一块重8斤的狗头金,他能成为军阀,在东北呼风唤雨,与那块狗头金甚有关联。
王熙挖出的狗头金,也在十余斤左右。嗣父王斌第一次来桑棺寨看他时,桑蓊曾将狗头金交王斌带至上党郡兑换白银十万两。王斌第二次来桑棺寨将这十万两银瓢交给了桑蓊。桑蓊巧妙地将银瓢缝在了王斌的钱褡夹层之中。这十万两银瓢为王熙以后进襄阳开医寓(馆),搜集整理《伤寒杂病论》提供了资金保障。任何时候,有志气有理想还得有金钱作保障,古今同理,概莫能外。
栖蓊居及桑棺寨的房屋重新修筑后,王熙向师父提议,他要凭记忆将已被烧毁的医籍简书重新抄出来。桑蓊当然高兴,派人下山购买蔡侯纸。
这一年的九月,卫汎陪师父张仲景自涉城回河东郡的河北县(今山西芮城县西),专程绕道桑棺寨看望师长桑蓊。
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见面。张仲景与桑蓊二位杏林大腕三十八年未见面,那种高兴,那种激动,无法言表。三十余年来,在张仲景的潜意识中,桑蓊也许早就不在人世间。而桑蓊虽然知道张仲景声鹊雀起,在为岐黄之术恪尽职守,可他从不愿下山,不想给师弟,确切点说应该是弟子添任何麻烦和不便。
二位杏林大腕相见恨晚,最高兴的人还有王熙。见到仰慕已久的神医张仲景,想好了有一肚子话要说的王熙反而脸红得像个小姑娘,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桑蓊替王熙解围:“仲景呀,这高平的王熙,对你仰慕得五体投地。此娃可教也。在老朽这里住了四年了,俺肚子里的东西差不多都掏给他了。今后你对他可不要保守啰,岐黄之术的传承光大非此娃莫属哟!”
张仲景当然从卫汎的嘴里对王熙有所了解,免不了一番鼓励。后在桑棺寨的几天中,张仲景与桑蓊一道,一个就医之道、医之仁、医之术、医之奥、医之窍、医之变以及医源于巫、别于巫、胜于巫的从医之道;一个就药之道、药之理、药之奥、药之窍、药之妙、药之情的五性对王熙进行了系统的施教。这也是王熙研习岐黄之术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正儿八经的医与药的理论指导。
人活百岁寿难载,道传千载价亦高。
张仲景、卫汎下山的十个月后,桑蓊无疾而终,享年百余岁。临终的半个月前,桑蓊将桑椹的熬膏之法教给了王熙,又将珍藏于石窟中的陈年桑膏交给王熙收藏。依照师父的临终嘱托,王熙将桑蓊的遗体用堆积如山的桑枝、桑干、桑叶焚烧。烧过的骨灰炭再用于植桑。
师父桑蓊走了,化作了桑灰炭又重新进入桑木中,永远留在了桑棺寨。王熙也想留在桑棺寨陪伴师父一段时间,可是他留不下了。为什么留不下了呢?他的生父在高平病危。王熙嗣父赶到桑棺寨,父子二人急急忙忙日夜兼程往高平老家赶。赶到老家时,与望眼欲穿的父亲见了一面。第二天,生父王赈笑赴九泉,享年49岁。王熙离开高平时,还是个乳嗅未干的小娃娃,12年了,已经长成了一个标准的帅哥。按照当时的丧葬礼制,已经嗣出的王熙只须服三个月的孝期就可以脱下孝服,与常人无异。此时,高平城异常的热闹。为什么?东汉末的大才子,名冠天下的高平人杰王粲回家探亲。王粲与王熙一样,也是12年没有回家,这一回来,高平人奔走相告,都要涌到王粲家见上一面。崇尚名人的风采风尚,古代与现代一样。连续十余天,王粲家里是人进人出,热闹非凡。赶来拥抱的、问候的、拜见的、签名的,络绎不绝,也把王粲忙得头昏脑胀,不亦乐乎。只有王熙守在家里,干瞪眼。因为孝期末满,未脱孝服的人,是不可以进别人家的。怎么办?对王熙而言,族叔王粲的大名那也是如雷贯耳。这王粲回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后有没有机会,谁也说不清的。王熙看到王粲家熙熙攘攘的人流,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思虑再三,用带回的蔡侯纸给王粲写了一封信:
粲叔:惠鉴福至,族侄熙拜上金安!
叔贤族望高远,声名远播,八斗高才,天下驰名。熙侄闻声议论,喜泣如饴,甚欣甚耀。
叔此行荣归,乡邑生辉。侄当面拜求赐。殊希未料,杖期在身,咫尺似海。虽佹得佹失,然诚恐诚惶,乞叔恕侄不敬之过也。
叔贤,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侄熙稚幼无名,闭目塞听。乞贤叔筹运汲引,不吝赐教,为熙深求交结,知其雄,守其雌,拨雾指迷。熙当奋袂执锐,不以绝圣弃智,不以绝学无忧,且啮臂盟,不嘬嗟来食!
小侄熙 锤杖再拜
王熙这一招很高明。王粲每天迎来送往那么多人,都是应付式的,他能记住几个人?王熙的信就成了另类,他非记住不可。
况且,王熙的信写得不算短,也很有水平。信的开头是几句客套话,给王粲抬庄捧场的。大意是说,族叔的名声那么大,做侄儿的感到十分荣耀,每当听到别人议论叔叔的时候,心里就像吃糖喝蜜一样甜。叔叔这次荣归故里,做晚辈的天经地义要登门拜见当面求教于叔,没想到父孝在身,虽同在一个庄子,就像隔着大海一样不能登门拜访。虽说这样偶然巧合,有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做晚辈的仍然是觉得有愧于长辈,请叔原谅侄儿的不敬。
有人说王熙信中只字没有提父亲的事。这杖期就是孝。汉代丧葬礼制规定,父母去世,儿子服孝一年。所谓杖,就是戴孝时拿的棒,也叫哭丧棒。与今天的孝子拿的孝棍是一回事。期,为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就叫杖期。王熙信的最后一段是表明他自己年幼无知,世事不懂,今后有许多求叔帮忙的,有合适的机会引荐引荐小侄。但请叔叔放心,侄儿不是个不学无术之徒,会奋发努力的。啮臂盟,是一个典故,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是吴起出门求职时将自已的两臂咬破,醮血向母亲诀别:儿子不当卿相,誓不回家。王熙用此典故就是意志坚决地向王粲发誓,任何时候,你的侄儿不会给你丢脸的。
王粲读了王熙的信,就牢牢记住了王熙的名字,他之所以后来引荐王熙进襄阳,这封信就是桥梁。放下王粲在高平老家发奅发烧,说一说天下第一发奅人的事。啥叫发奅?现代话就叫摆阔摆谱出风头。这天下第一发奅人又是谁呢?曹操。王熙在桑棺寨的四年中,曹操的奅那真正是发足发够发到位了。
曹操所发的第一奅,是被汉献帝先晋升为魏公,后封为魏王。公,为古代的爵位之名。周王朝时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公为五爵之首。到了汉代,爵位降成了二种:侯与伯。没有公的爵位。汉献帝首先开祖制先河,封曹操为魏国公。并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皇帝的符节到邺城宣诏,那阵势,气派,风光得不得了。在封曹操为魏公的同时,又加赐九锡。什么叫九锡?九锡就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一曰马车;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也就是红油漆;五曰纳陛,也就是木台阶;六曰虎贲,也就是勇士;七曰弓矢;八曰铁铖,即斧头;九曰秬鬯,即祭祀的酒。这秬鬯可不是一般的酒,是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酒。
也许有人会说,这九种东西算什么?在今天那确实算不了什么。在古代,那可是比天还大的事。譬如说,做红油漆吧,用台阶吧,没有特许、御赐,你敢吗?当然,如果你不想要脑袋,你就敢。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是破祖制的事,那他可还费了一番苦心的,不弄出点由头,你是说服不了其他大臣的。于是他在郗虑宣读的策封书里历数了曹操的十大功劳。当然那策封书是曹操的军师,尚书令荀攸起草的。荀攸是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在征讨孙权的途中,曹操所率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亳州动身了,荀攸突患恶疾身亡,曹操当即下令撤军。可见他与荀攸的关系非同一般。
荀攸起草的策封书信中,有一段赞语,耐人寻味,故辑录如下:
袁术伪称帝号,横行于淮南。公施宏谋大略,蕲阳一战,桥蕤被斩首,公声威南驰,袁术丧命,其众崩溃。袁绍逆行于官渡,公仗睿智卓慧,以少胜多,绍泣血于渡前……
汉献帝的册封书还将冀州(治今河北冀州市)的十个郡作为曹操的封地,且改魏郡为魏国。曹操自己又划河内郡、东郡、巨鹿郡、广平郡等5个郡14个县扩充魏国的辖地。又将原汉代的十四州改为九州,也就是恢复《禹贡》的旧称。并且命令长江北岸的居民向内地迁移。从庐山、九江、蕲春、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市一带迁徙10万户充盈魏国的人口。
就在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国公的同时,曹操下令将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氏用乱棒打死,并勒死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诛灭了伏皇后娘家的三族。汉献帝不仅不怒,反而策立曹操的第二个女儿曹贵人为皇后。你说曹操奅不奅,牛不牛?!
曹操的另一件奅事,就是在自己的都城邺城建起了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
先说铜雀台。铜雀台位于邺城的南郊,故城址在今天河北临漳县城西南的三台村。台高九丈九尺,合今天的33米高。上有楼阁殿宇1000余间,设千户千门,规模宏伟壮观。铜雀台的最顶端,装有一只高约一丈五尺的巨大铜雀,故名铜雀台。
金凤台,距铜雀台30丈,约今天的100米距离。金凤台高30丈,比铜雀台低三尺,上有殿宇135间。台顶最高处也装有一只高约一丈三尺的铜凤凰。
冰井台,亦称井台,距离铜雀台、金凤台各约30丈,三台之间有浮桥式阁道相通,将三台连为一体。冰井台高9丈,约今26米高,上有殿阁百余间。台内筑有三大冰室,每个冰室有深约20丈,约今50余米深的井数十余口。井里储存的是冰块、粮食、煤碳、食盐、食油、果蔬、菜肴等物资,可备当时曹公府3000人吃用三个月以上。
铜雀台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正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竣工那天,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宴席间,分文武于两列,武将中又分为两列二队,曹氏家族皆清一色着红装,其余将领皆着绿装。以武将比射箭,文官比赋诗为乐。获奖者皆奖以蜀锦。
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的匾额,皆由当时大书法家梁鹄题写。梁鹄,字孟皇,今天的甘肃平凉西北时称安氏乌氏人,汉灵帝时官至吏部尚书令。书法师从名家宜官,得宜官真传而名垂天下。梁鹄曾依附荆州刘表,后随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特别喜欢梁鹄的书法,认为梁鹄之功法胜过其师宜官三分有余,邺城的许多宫苑都有梁鹄的真迹。
曹操还在铜雀台接见并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大才女蔡文姬。并要儿子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之一,被蔡文姬父亲大儒蔡邕称之为奇才的阮瑀作陪,曹植还当场吟诵了《登台赋》,留下了千古佳话。
曹操发奅,修筑“三台”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来穷极奢华。可那“三台”也毕竟是一种文化。只可惜,岁月长河,流淌的是不尽的蹉跎。“三台”虽经过北齐、隋、唐的几次大修,最后还是毁于兵燹水患。